
《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的著作《书的故事》,有非常多的版本。我淘到一本1945年重庆学艺出版社出版的土纸本,是胡愈之翻译的。
这是一本讲述书的历史的小书,胡愈之在译后记里讲了一段出版过程中的插曲:1936年,胡愈之坐船回国,闲来无事翻译法文译本《书的故事》。回到上海,发现这本书已经有了张允和的译本,而张允和是译自英译本。英译本不见了原书最后一章最末几段文字,却又在第三章后面,加了一个嘲笑黑人的故事。胡愈之请俄文专家进行原本核对,终觉自己的译文是比较忠实于原著的,所以觉得有再出版的必要。
很巧,胡愈之译后记说到的张允和翻译的《书的故事》,发行于民国二十五年的版本,我也有,是前年在天津闲逛偶得。好奇之心促使我小心翼翼(两本书都老得有点娇气)的对比起胡愈之谈到的差异来。
先讲张允和版本里不见了的,胡愈之版本里面有的最末几段文字。
这是一个故事:十六世纪法国里昂排字工人罢工,长达两年之久。其中有一个印刷所老板,叫陀莱,他背叛了同行的其他老板,站到了工人一边。工潮结束五年后,那些老板没忘记这件事,联合起来向巴黎大学神学院提起诉讼,控告陀莱印刷反宗教的书籍。陀莱被判处死刑,在巴黎摩贝尔广场,和自己印刷的书,被架着柴火焚烧掉了。
再讲张允和版本里有的,胡愈之版本里没有的第三章中的文字。
这也是一个故事:一个从来没见过白人的黑人散巴,被贩卖到另一块大陆当奴隶。主人让散巴给一个法官家里送一篮子的熏鸡,同时附带一张纸。散巴在路上偷吃了一只,送到法官家里,法官问散巴,怎么少了一只鸡。散巴惊呆了,那张纸居然能看见他偷吃。第二次送熏鸡,散巴长了记性,偷吃前先把纸藏在了石头下。可是又被法官发现了。这段故事的结尾是,所有人都打骂散巴,只有小主人骑在趴到地上的散巴身上,和平时一样的愉快。
两个版本的差异确实很大。如果如胡愈之所说法文版本忠于了伊林原著,那张允和英文版本上的文字,是谁删减和添加的呢?伊林原著出版的时候,是不是就被修改过呢?“真”是怎么模糊了的呢?书的命运是怎么就被改写了的呢?谜一样的事情,总是在发生。
(注:胡愈之,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新中国首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张允和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之一,其夫君是语言文字专家周有光。)□邱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