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转B02版)
之所以将该群体名之为“蚁族”,是因为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他们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他们平均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九成属于“80后”一代;他们主要聚居于城乡接合部或近郊农村,形成独特的“聚居村”。这一描述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蚁族”成为年度热词势在必然。除此之外,同样流行的还有“贫二代”“富二代”及“拼爹”等一系列新词与热词。
五是来自网民对不公平现象的归纳或者日常反抗。这些热词通常都充满了揶揄和嘲讽。如“城管来了”“自带锤子”“谢绝跨省追捕”“摘菜不算偷”等等。2009年4月8日,网上出现了一篇《清明上河图之城管来了》的帖子,在其中上传的一张PS过的《清明上河图》(局部)中,原图里大街上的人物和商贩全都逃之夭夭,只留下几排房屋、一地鸡毛。有关城管执法时的负面形象早已汗牛充栋,常见揶揄城管之所作所为。当“城管来了!”就像以前的“狼来了!”一样,可以被用来吓唬小孩,想不让它流行也难。同样,因为同时出现在了10个虚假广告中,给消费者搞“十面埋伏”,侯耀华也因此被网民称作了“侯药华”。是人身攻击么?显然又不是。侯耀华是一个人名,“侯药华”却是一种时代病。不用长篇大论,“侯药华”成为热词,便足以解释一切。
不是在破坏传统,而是在丰富传统
六是生僻古字借网络复活。网络时代,开放年代,许多“死文字”开始起死回生。2009年,继“囧”、“槑”“兲”,“嘦”和“嫑”等字为大家所熟悉后,“烎”作为又一个生僻字又冒了出来,在网络中迅速“走俏”,成为许多网友的口头禅和回帖常用语。如果不是网络,许多人或许至死也没有机会看到这个极具画面感的“烎”(音“yín”)字。不过,网友使用此字时没有完全遵照其原义“光明”,而是赋予它一种热血沸腾、永不言败的精气神———“开火”。“烎”之再现,首先得归功于那些玩游戏的人。“遇强则强、斗志昂扬”。游戏场上,遭遇敌手,没有比“开火”更能剽悍的了。词语毕竟是人造之物,如果需要,人们随时可以拿起重新赋予其意义的权利。一个人,如果能面向未来,就知道这一切不是在破坏传统,而是在丰富传统。
七是纯粹的创造与模仿。自古以来,人们对“祼”字总是充满了激情。在造词时也免不了和它眉来眼去。所以,有了“裸体烟”“祼体做官”“祼考”等“祼系列”词语。西文构词法里有“头文字”一词,伴随着“头文字D”这部影片的流行,许多人对“头文字”都有了深刻印象。同样印象深刻的是这个时代盛产“头文字被”。自从“被自杀”一词横空出世后,“头文字被”的新词家族是越来越兴旺了:被就业、被自愿、被全勤、被幸福……除此之外,在“范跑跑”之后,顺着这种“ABB构词法”,便有了“楼脆脆”“楼歪歪”“桥填填”以及它的变种“抬抬女”。
八是来自拼音输入或者谐音。不会五笔而只会用拼音的人有福了。他们成了制造新词的高手。从此,“斑竹”代替了“版主”,“河蟹”代替了“和谐”,“欺实马”代替了“70码”,“围脖”代替了“微博”。2009年的年度巨献是“杯具”代替了“悲剧”,并且有了“杯具,中国制造”之含泪的调侃。在网络用语里,“杯具”装的就不再只是咖啡和茶水,还有血和泪,甚至还包括一些“口水”。“杯具”一网风行也成就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茶几,茶几说:“人生就像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
新的社会话语体系的发育
九是有关公共政策的推广与杯葛。当说,除了上述由网民自发创造的新词外,有些热词的出现完全得益于政府对某项公共政策的推动。区别只在于,有的是因为有争议、受到杯葛才成为热词;有的则是因为被政府不断强调而成为热词,如“保八”。只是,这些词因为来源的正统性或者严肃性,不如社会自发创造的热词那样接近真实的生活,令人捧腹,或会心一笑。
以上简要谈到了一些热词如何诞生。尽管有些词从其内涵来说带着某种悲情,如“开胸验肺”“钓鱼执法”等等,但我还是愿意从这些新词成为热词这一进程本身看到时代积极的一面,看到时代在“变话”中变化。旧话重提,正如地理的隔阂(空间之维)造成了方言,时代的变迁(时间之维)造就了今话与古语,而同时代、同地域的人也会因为社会多元化(人间之维)形成不同的话语体系。回顾近三十年来的中国改革,论及大变化,除了社会的横向联系有了极大拓展,另一个显著变化便是社会话语体系的发育。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解构的时代,一个博弈的时代,一个新旧交织与交替的时代。感谢互联网,感谢渐次开放的社会,热词流行的背后是今日中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应有的生机,恢复了其解释和定义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权利。与此同时,但也必须承认,所谓“热词时代”仍只是“热言时代”的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