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顽的主儿
按说我这么大岁数的北京孩子,听音乐基本都是从摇滚乐开始的。十五六岁的时候,人人抽屉里都有那么几盘卡带:崔健、唐朝、黑豹。那时候崔健好像已经被称为“老崔”了,可见成名之早腕儿之大。
不过后来就没这么迷了。主要是有几年能在主流媒体上露面的、号称摇滚乐的角儿们一个比一个不着四六:或者是一群大长头发或秃子扯着嗓子唱励志歌,歌词酷似于丹老师的语言风格;或者是几个薄面傅粉的主儿小声哼哼,知道的是“英伦范儿”,不知道的还以为暮光之城呢;更甚者是一台湾乐队,乍一看还真没分清楚主唱是男的女的,旁边一人原话是:“郭敬明老师也唱歌吗?”
更令人感到痛心的是,老崔至今精神不老,听老崔歌的孩子们却率先老了———腰围渐宽激情骤减不说,还都一个比着一个地做“中产”状。前两天终于听到了本年度最令人感到错位的一个广告,大意是“爱崔健,爱奥莱”。崔健堕落了吗?我认为没有,堕落的是那帮原来听崔健如今仍拿崔健当符号的人———被广告商投其所好了。
而对于后来流行的“黑炮儿”(hip-hop),我最开始并不太感兴趣,觉得那就是八五后的“孩子”玩儿的———言辞之间透着老流氓的倚老卖老。但几乎是一瞬之间,这印象就改变了。当时是在一商场里,几个卖运动服的小伙子出于行为艺术的心态,把背景音乐从“铃儿响丁当”换成地下说唱了。一时间满商场都是脏话,所有体面人的耳朵都被强奸了。那时候真把我震着了———太有劲了。出门就开始狂找那几首歌,这才知道饶舌的几个人叫“阴三儿”。
阴三儿的作品很少,也就是《北京晚报》、《老师好》那么几个。以前我也听过两耳朵台湾的“哈狗”,虽然对那边人口齿不利索深表鄙视,但也为北京音乐自惭形秽了一把:能有人家那种力量的人太少了。但有了阴三儿,也让我重新对北京的音乐有了热情。
和崔健一样,阴三儿最大的优点是“直接”,只不过崔健的直接是思想方面的,而“阴三儿”却更无遮无挡地面对生活现状:混迹于五道口、端着ps2、看着“工人”体育场边上“成功人士”成群结队的奥迪车不忿……他们的音乐是粗口连篇的裸奔,却让人感到整个社会都在裸奔。而且给人感觉,“阴三儿”不是奇人怪人,不是战士猛士,更不是艺术家或投机家。他们的听众是生长生活于北京的“孩子”,他们本人也是北京的“孩子”———出过一张唱片就基本销声匿迹了,以后的消息只剩下偶尔出现在某个小型party上骂一通街。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成为主流文化覆盖范围之外的一支游击队。在这个时代,或许只有“孩子”才有如此强劲的力量和自信吧。□石一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