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十年对比挑战#风靡全球,背后的故事有点好看
新京报 记者 谢莲 编辑 于音
2019-01-21 10:46
2019年互联网第一波浪潮出现了,那就是#十年对比挑战#。

2019年互联网第一波浪潮出现了,那就是#十年对比挑战#。


 

在中国,微博上的#十年对比挑战#话题持续多天登上热搜榜,话题阅读量达到15.6亿,讨论量达61万,众多网友参与互动。


 

在国外,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社交平台上,#10YearChallenge#(#十年对比挑战#)也引爆热潮,数百万网友加入了这一挑战。


 

#十年对比挑战#事实上算不得一项“挑战”,它主要是在社交平台上贴出一组对比照,其中一张为2009年、一张为2019年,通过两图对比,反映出10年时间所产生的变化。

 

在国外社交平台上,#发光挑战#(#Glow Up Challenge#)、#岁月对你的伤害有多大挑战#(#How Hard Did Aging Hit You Challenge#)也与#十年对比挑战#异曲同工。


 

从2009到2019,有的人就像吃了防腐剂,岁月似乎没有在他们身上留下一点点痕迹;有的人则开始步入“中年危机”,身材发福、发际线后退,开始每天枸杞泡茶、热水泡脚。

 

除了个人变化外,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每天生活的世界也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变化。


 

“外事儿”带你一起看,#十年对比挑战#背后的故事。


最初,关于容颜的故事

  

开始的时候,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容颜变化的故事。

 

美媒VOX称,#十年对比挑战#热潮开始于2019年新年伊始,最初主要在Facebook、Instagram和Twitter等社交网站上发酵。


 

VOX称,这其实是一种可接受的社交方式,用以展现一个人以前有多火辣、现在有多火辣,表明时间对这个人来说似乎是不存在的。

 

当然,也有的人借以展现,10年前非主流、杀马特的自己,逐渐变成了美丽帅气、自信优秀的自己,所谓的“女/男大十八变”。


 

这类帖子,其实与年末发与年初对比照、毕业发与开学对比照,以及国外社交平台上常年存在的“回顾周四”、“闪回周五”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福布斯新闻称,事实上,这一“挑战”如此流行,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契合了网络社交时代,网民们希望有“借口”发布自己照片的心理。


 

许多名人也参与了这一“挑战”,掀起一波又一波讨论浪潮。

 

奥斯卡影后瑞茜·威瑟斯彭15日在推特上发布了自己的10年对比照,许多网友称“简直没有一点变化”,“这是10分钟对比挑战吧”。


 

有“麻辣鸡丝”之称的美国饶舌女歌手尼基·米娜也参与挑战,10年来身材几乎没有变化。


 

而美国流行天后玛丽亚·凯莉则“独树一帜”,放了两张一模一样的近照。凯莉称,自己不参加10年挑战,“时间,我完全不知道它是啥”。



后来,关于世界的故事

  

有的人把#十年变化挑战#当作一种社交或是娱乐活动,但挡不住有的网友认了真。

 

第一位是位政治人物。面对持续紧张的美伊关系,伊朗外交部长扎里夫18日在推特上参加了#10年变化挑战#。


 

他放出了两张新闻截图,一张是2009年7月,博尔顿在《华盛顿邮报》发表名为《是时候发起对以色列的攻击了?》;一张是2019年1月,标题为《博尔顿要求五角大楼提出袭击伊朗的计划》。

 

扎里夫配文称,“同样的欺压。同样的恶霸。同样的妄想症”,实力嘲讽美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

 

而一些心怀天下的网友则发起了#我们唯一应该关注的10年变化挑战#话题,关注气候变化、塑料污染、全球冲突等议题。

 

10年,冰川融化、气温上升,而海洋中的塑料瓶却没有丝毫变化,许多网友希望通过这一挑战引发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的关注。




此外,10年时间,叙利亚、也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安静宁和陷入战火连天,从繁华都市变为一片废墟。


 

当然,好的变化也有许多。

 

VOX统计了世界银行、联合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称最棒的十年对比挑战属于人类。

 

10年来,全球极端贫困减少了9.5%,儿童死亡率降低了1.9%,青少年文盲率降低2.7%,人类寿命则延长了2.4岁。


 

VOX称,当然,世界并非一片大好,21世纪的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关键挑战亟待解决。


警告,或存数据安全风险

  

#十年变化挑战#掀起的热潮还未过,有专家却发出警告,这个挑战可能存在数据安全风险。


 

据VOX,科技专家凯特·奥尼尔首先在推特对这一挑战发出批评,称“10年前的我可能会加入这个挑战,但现在的我则会怀疑,这些数据可能被用于人脸识别算法的训练”。

 

其后,奥尼尔撰写专栏文章,分析这一挑战存在的风险。奥尼尔称,Facebook推动这一挑战的蔓延,一方面是为帮助它的软件理解人类如何变老,另一方面这些照片数据也可用于完善其人脸识别软件,而这些可能会对公众隐私造成伤害。



但Facebook否认了这些指控,称它并没有推动这一挑战的发酵,同时它的服务器也并未追踪这些照片,未从中盈利。

 

科技与社交媒体专家兰斯·乌兰诺夫称,即使如此,网友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信息或照片时也要三思,尤其是这些信息或照片可能会公开的情况下。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谢莲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xielian@bjnews.com.cn
相关推荐
大戏看北京3月24-30日文艺资讯丨京剧《齐白石》展巨匠人生
娱乐
一间书房,两颗“大脑”
新京号
《唐探1900》喜剧悬疑不变,又能以史为鉴丨导演谈
娱乐
DeepSeek刷屏之后:人机共创年代,还有什么不可替代?
文化
120+摊主集合完毕!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介绍
文化
120+摊主集合完毕!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介绍
文化
全球制片人论坛澳门举行,文隽:职业电影制片人需要先知先觉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11月11-17日文艺资讯丨《京城拍卖会》致敬经典
娱乐
他开创了AI蛋白质结构领域,现在要做比诺奖更大的事
新京号
“冰桶挑战”十周年:曾经的中文社交网络早已不在
新京号
热门评论
7天前
Nothing lasts forever.
之一
7天前
somethings never change.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