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韩国学校的性教育有多“畸形”?家长被迫给孩子报班补习
新京报 记者 陈沁涵 编辑 于音
2019-01-02 12:19
韩国教育部2015年制定的学生性教育指南,被指“公然性别歧视”。

近年来,以韩国男团女团为特点的韩流文化席卷全球,韩国逐渐成为文化产业输出大国。

 

然而,韩国中小学的“性教育”却饱受诟病。



据《卫报》报道,韩国教育部2015年耗资6亿韩元制定的学生性教育指南,当时一发布便引发争议,被斥责“公然性别歧视”,很多内容与事实不符,是畸形的性教育。

 

比如,高中生的性教育指南中写道:“女性只能与特定的一名男性发生性关系,而男性则可以与不同的有吸引力的女性性交”。

 

“男性花钱约会,可以从女性身上寻求相对应的补偿,不情愿的性交可以发生”。

 

像以上描述的争议性条例还很多,韩国教育界人士、学生家长以及性暴力咨询中心等机构纷纷要求修改内容。



韩国教育部当时将该指南从官网撤除,同时承诺会重新审查相关材料。但是时隔3年,《卫报》调查发现,当年的指南一字未改,依然在使用。

 

韩国学校的性教育存在多少问题?家长又是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的?

 

看似开明的性教育背后

 

据《韩国先驱报》报道,韩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年需要接受15小时的性教育课程,教育内容涉及恋爱、结婚、生子等过程。



美国在线统计数据网站Statista在2016年对韩国19岁至29岁的未婚女性进行调查,询问她们在学校里是否接受过性教育,其中19岁至22岁的年轻女性中90%的人是肯定回答。



但是,韩国教育部统计显示,2013年校园性骚扰案件数量为878件,2016年案件数量增加到2837件。

 

看似开明的性教育背后却是落后而固化的观念。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和英媒《卫报》都向韩国教育部申请查看性教育指南的全部内容,但是教育部只提供了不包括300页教师手册的材料。



指南中包含了以下内容

 

“女性要漂亮,男性要有钱。”

“异性学生不可独处。”

“如果女性在地铁或公交上遭到性骚扰,可以假装不小心地踩对方一脚。”


 

韩国教育部学生卫生政策部门负责人Cho Myung-yeon表示:“修订指南并不简单,涉及到很多工作,包括要求教育研究者改变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韩国教育部的另一名官员Min Hye-young说:“教育部在编写指南时的确应该考虑更周全一些,但是外界对指南也存在误解,一些涉及性别歧视的暗示内容并不是教育部的本意。”

 

她举例说,指南提到女性遇到性骚扰时踩对方脚,不是指导学生遇到这种情况要容忍,而是尝试找到方法帮助她们解决问题。她一再强调,教育部的好意被误解了。

 

课外补习“性知识”

 

据《卫报》,韩国不少学生家长为应对学校的不全面性教育,他们开始送孩子到私人补习班,学习有别于学校的性知识。

 

首尔的一所私人教育机构开设了2小时的性教育课程,收费为5万韩元,吸引了不少家长为孩子报班,2018年该课程的报读人数相较去年翻了一番。

 

在首尔的江南区有一所名叫“Lala School”的教育机构,由三名老师合办,为学生提供性教育课程。



这所教育机构的创始人Shin Yeon-jeong说,随着韩国女权运动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身处的环境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观念。

 

Shin说,虽然2017年韩国新政府承诺会更加重视性别歧视和性骚扰问题,但是目前为止情况并没有得到太多改善。



“Lala School”致力于向孩子传递平等的性别观念,同时也会告诉他们正确的性知识,比如“女性也要享受性生活,不仅仅是为了取悦男性”。

 

此外,韩国公立学校的部分老师也意识到需要纠正学生对性相关问题的认识,他们选择在课后设立讨论小组,讨论的话题从性骚扰到同性恋爱,涉及内容广泛。

 

韩国一所高中的英语老师Yim Yi-rang从去年开始组织了性话题讨论小组,目前已有超过150名学生参与。


她说:“学生对性别话题很感兴趣,不仅仅因为这些内容在课堂上很少涉及,还因为有些老师会对学生发表性别歧视言论。”

 

“在韩国教育中改变性别歧视的观念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在这个国家很多人认为‘女权主义’是个肮脏的词汇。”Yim Yi-rang说,她在学校张贴反性骚扰的海报都会被部分老师呵斥。


相关推荐
心理老师来之后,孩子才出现心理问题?
时事
韩国中产最大的焦虑来源:教育
文化
《校园之殇》:直视伤痛 拯救心灵|北京文学
文化
隐秘性再升级,违规小学奥数“黑竞赛”寒假扎堆敛财
教育
暑期投入如何物有所值?
教育
暴雨预警下仍组织考试?违规奥数杯赛披研学外衣扎堆敛财
教育
新闻8点见丨到乡野去:斯民小学的自救与重生
时事
东城区青少年素质教育成果展暨“戏润心灵”第三届东城区青少年戏剧节优秀剧本创编作品展
新京号
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倾听、看见与改变
文化
暑假作业减负 补习班“加码”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