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宗教、肤色、性别以及政治观点上的差别,使得人们会以此排除他者,从而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和存在的意义……为了战胜这些隔阂以及对立,我认为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必要承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并且去承认以及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只有抱着这种态度互相对话、沟通才是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事情。”
京都大学教授藤田正胜说。
自岩波茂雄于1913年创立岩波书店以来,书店就顺应着大正民主主义时代的主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并且承担着将良好文化和教养普及给广大日本群众的启蒙使命,来着手出版事业。岩波书店的商标是以米勒的经典名画“播种者”为底稿进行雕刻加工而成的,这契合岩波茂雄的理想:“吾乃播撒学问及识见艺术的投递员、洒水夫。”
国内出版公司“新经典”从目前岩波书店已出版的3200多种“岩波新书”中精选出13本书,历时五年,精心翻译、编辑、出版,合称“新经典·岩波新书精选”。目前《过劳时代》、《格差社会》、《京都》、《日本的诞生》、《日本的汉字》、《日本的神话》和《日本文化关键词》已经上市。其余六卷,将在2019年夏天全部出齐。12月15日下午,“新经典·岩波新书精选”的新书发布会,在Page
One三里屯店举行。岩波书店总编辑马场公彦、新经典文化副总裁猿渡静子、《日本文化关键词》作者藤田正胜和中国社科院学者李文明,在发布会上,回顾了“岩波新书”八十年的历史,以及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新经典·岩波新书精选”精心翻译、编辑和出版的7本图书。
批判性精神和培育良心是“岩波新书”不变的主题
岩波茂雄对日本的出版业影响非常大。作家刘柠录了一段视频,讲述“岩波新书”对日本的影响。他说,日本出版之所以能做大,其中一个原因是标准化,这也意味着开本尺寸的统一。日本出版物的主流开本有三种:单行本、文库本和新书版。
其中,岩波茂雄在1927年用来普及古典文化和经典名著而开始发行“岩波文库”,使得“文库本”这种廉价普及丛书的形式在日本流行起来,成为了支撑日本出版文化的主要部分。而“文库”一词,也从那时开始被广泛使用。
新书发布会活动现场
1938年,中日关系因战争而紧张,岩波茂雄对独断专行的军国主义感到不满,决心用书籍的力量,来抵抗日益猖獗的军国主义思潮。岩波茂雄认为,日本曾学习中华文化,日本侵略中国是忘恩负义的行为。他认为,日本人“需要研究东方古典,应该认可古代中国对东方为中心的世界文化、近则对日本文化做出的贡献,以宽广的胸怀来面对”。因此,岩波书店尽力出版中国古典书籍,这也是 “岩波新书“诞生的背景。
当时,岩波茂雄深受一名在沈阳努力推行医疗普及的爱尔兰医师感动,遂将他的回忆录《奉天三十年》翻译出版,从此开启了“岩波新书”的历史。“岩波新书”仿效英国的“企鹅丛书”、“鹈鹕丛书”,岩波茂雄在发行词中写道:“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我们)提供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般性教养的好书。”所以在日本,“岩波新书“也被称为“修养新书“。马场公彦介绍道,直到今天,“岩波新书”已经出版了三千多种书,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并引起了其他出版社的争相效仿。
藤田正胜解释了“修养新书”中修养的涵义。修养并不是一个人的知识,而是我们面对现代社会时所要培养的东西。这词来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意思是人生而为人所必须的修养,正是修养使人成为人。所以,修养是能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不同的文化和人物,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深对其他文化的理解。
藤田正胜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上出现了互相分裂的状况,为了克服这些状况,我们有必要去进行思考,如何加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对话。此时,修养这个东西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这也是“岩波新书”想要发挥的作用,所以他通过“岩波新书”出版了《日本文化关键词》一书。
《日本文化关键词》,作者:藤田正胜,译者:李濯凡,出版:新星出版社·岩波新书精选,
2019年1月
此外,岩波茂雄的刊行主旨里有一句话,那就是希望此书能给人们提供“批判性的精神以及有良心的行动”。所以,这次新经典出版的13册“岩波新书”之中收录了很多关于社会现实的书籍,比如讨论过劳现象的《过劳时代》,还有反映日本阶级固化的《格差社会》。这些书的主旨就在于帮助我们面对这些社会问题——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做什么?
“新书”文化是日本现代知识社会有力的支撑
所谓“新书”不是和“旧书”相对应的“新书”,而是指新近刊行的学术出版物,一种日本特有的出版形式。马场公彦介绍道,自1938年“岩波新书”发行以来,这80年当中,日本有四次“新书”的热潮。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中期,光文社出版了“河童丛书“。第二次,60年代中期开始有“中公新书”、“讲谈社现代新书”。第三次是90年代,“新书”最畅销的时期,开始有筑摩新书等很多“新书”出现。“岩波新书”是“新书”的开创领军者,它在人文社科与社会纪实方面尤为见长。
刘柠说,“新书”都是由在某一个特定的学术领域里面顶尖的作家或学者,以一种去专业化的、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写作的,一种篇幅比较小的文本。一般来说,每本书只有10万字上下。所以说,这样的文本就注定了书价低廉、便于携带。日本几代知识分子受到了这样的一种“新书文化”的哺育而长大成人,而刘柠自己在旅日学习的时候,也是受益者之一。
“新经典·岩波新书精选”所选图书的日文原版封面
另外,李文明认为,“新书”和“文库”这种小开本,在设计上非常适合装进口袋里随身携带,随时阅读,这也是它们能成功的原因之一。所以,读这种小开本的书已经成为了日本地铁文化的一部分。在日本拥挤的地铁里,目光扫到别人是不太礼貌的,因此,看一本小开本的书,在通勤时段里,就是躲进自己的世界不打扰别人的好方法。
作者:新京报记者 萧轶 实习记者 徐悦东
编辑:董牧孜 校对: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