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天,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军警日益增多。成群的联邦执法人员穿着战术背心在街头巡逻,上面印着醒目的“FBI(联邦调查局)”“POLICE(警察)”等字样。国民警卫队员的身影则在国家广场、联合车站等附近出现……
这些街头景象,因美国总统特朗普接管首都的行动而起。8月11日,他以打击犯罪、“夺回首都”为由,向华盛顿特区部署800人的国民警卫队,首批国民警卫队员已经进驻华盛顿。相关数据显示,已有抢劫嫌疑人、帮派成员和非法移民等上百人被捕。
3天后,特朗普政府更进一步,任命一名紧急事务负责人接管华盛顿警察局,引起华盛顿特区起诉。尽管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华盛顿特区警察局仍由其局长继续掌管,但实际控制权仍在联邦政府手中。
随着行动继续,美国西弗吉尼亚、南卡罗来纳和俄亥俄三州8月16日称,已着手派遣数百名国民警卫队员进驻华盛顿特区,配合特朗普政府整顿首都治安。
在美国问题研究学者看来,特朗普持续升级对华盛顿特区的接管,看似是一次聚焦首都治安的行动,实则更像是一场政治博弈。这一系列做法不仅重塑了华盛顿特区的街头景象,更折射出美国联邦与地方、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的政治角力。此外,特朗普或意在借此塑造强硬形象,以进一步巩固其政治基础。
持续升级的行动
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以来,多次批评华盛顿特区暴力犯罪与流浪汉问题,指责当地政府治理不力,并多次主张联邦政府全面介入管理华盛顿特区。
外界大多认为,促使他付诸行动的导火索,是一起发生在市中心的街头袭击案。此前8月3日,曾供职于特朗普政府效率部的爱德华·科里斯坦和同伴被大约10名十几岁的少年围攻而受伤。案发后,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科里斯坦浑身血迹的照片,并表示如果类似案件持续发生,他将行使总统权力,让联邦政府接管华盛顿特区。
袭击事件后的数天,特朗普多次公开发声,直指华盛顿特区治安恶化,说“首都非常不安全”“抢劫、谋杀案太多,不能再容忍”,并承诺清除无家可归者营地,让流浪汉离开首都。白宫官员也证实,特朗普调动联邦调查局(FBI)等多个联邦机构的人员介入处理。
8月11日,特朗普宣布华盛顿特区进入公共安全紧急状态,并派遣800名国民警卫队人员进驻。特朗普强调,这一系列举措是为“夺回首都”,将华盛顿“从犯罪、流血、混乱和肮脏等更糟糕的状况中拯救出来”。
当地时间2025年8月11日,美国华盛顿特区,警方在联合车站附近加强警戒。图/IC photo
3天后,特朗普加强对华盛顿特区的接管力度。美国司法部长邦迪8月14日签署命令,任命毒品管制局局长科尔为首都华盛顿的紧急事务负责人,接管华盛顿特区警察局。根据该命令,现任局长史密斯以及警察局的任何决定都须经科尔批准。
此举立即引发华盛顿特区方面的强烈反弹。华盛顿特区总检察长布莱恩·施瓦尔布次日起诉,批评特朗普政府的行动远超总统的法定权力。最终,司法部与华盛顿特区政府达成协议并修改命令,将科尔列为邦迪的“执行人”(designee),负责指导华盛顿市长提供“必要及合适的警察服务”,而史密斯继续留任华盛顿警察局局长。
然而,特朗普政府仍然保留着对华盛顿特区警察局的控制权。美媒指出,科尔依然有权向华盛顿市长穆里尔·鲍泽发出指示,而鲍泽必须依法执行这些指示。这意味着华盛顿警察局仍然必须按照特朗普政府的意愿执行特朗普的优先事项。
随着局势发展,西弗吉尼亚州8月16日表示,将向华盛顿特区派遣300至400名国民警卫队员;南卡罗来纳州承诺派遣200人;俄亥俄州称未来几天将派出150人,他们的理由是配合特朗普政府整顿首都治安。
按照美联社说法,这标志着联邦政府干预的明显升级——在原有的华盛顿特区警察局力量和联邦执法力量的基础上增加外部部队,特朗普正在对这座城市实施更严格的控制。
学者分析指出,特朗普不断升级的举措,实际上是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博弈。
“在华盛顿特区,联邦法律和权力占主导地位。直到1973年《地方自治法》通过,居民才获得一定自治权,包括选举市长、议员和社区专员。但即便如此,地方权力仍受到极大限制。”多伦多大学国际关系和政治学教授奥雷尔·布劳恩说。
背后的政治盘算
专家认为,特朗普此举背后暗含多重政治意图。
展现个人强硬形象是一重意图。“无论是关税问题还是推动世界多个冲突地区的和谈,特朗普正忙于处理高风险的国际关系,而他认为这需要在美国内外都展现强势姿态。华盛顿特区是国家首都,接管华盛顿特区也许能体现他掌控全局的形象。因此,不排除他改善首都治安的考量,但政治意图与时机选择可能更为关键。”布劳恩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
政治作秀也是一种可能。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刘卫东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特朗普接管华盛顿特区并部署国民警卫队,但华盛顿市长鲍泽等人批评此举浪费资源,可见华盛顿特区当地政府认为没有必要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可特朗普坚持这么做,其目的可能是对外展示他比其他官员更重视首都治安,尽管这种“作秀”的实际效果尚不可知。
同时,华盛顿特区长期由民主党主政,作为共和党籍的总统,特朗普聚焦首都治安问题,不仅有利于塑造“民主党地方治理不力”的叙事,还能为其巩固政治支持。
特朗普在白宫行政令中援引了暴力犯罪情况恶化的数据解释接管原因,称华盛顿特区的暴力犯罪、谋杀和抢劫率现已高于美国所有50个州,2024年的凶杀率达到每10万居民中有27.54起。即便国民警卫队陆续进驻,特朗普仍在社交媒体上强调,华盛顿的犯罪率“位居全球前列”,如果特区是一个州,其凶杀率将高居全美(各州)第一。他还指责地方政府在犯罪调查、逮捕和起诉方面消极应对。
对此,华盛顿市长鲍泽等民主党人予以反驳,称华盛顿特区“并没有经历犯罪率飙升”。
当地时间2025年8月11日,美国华盛顿特区,无家可归者营地。图/IC photo
美国首都警察局数据也显示,华盛顿暴力犯罪在2023年达到顶峰后下降了35%,2024年创下30年来新低。联邦调查局的数据虽然降幅较小,但同样显示2024年暴力犯罪同比下降9%。
在布劳恩看来,尽管首都警察局和联邦调查局的数据都显示,华盛顿特区的犯罪率自2023年以来都有所下降,但不同主体的解读存在差异,华盛顿特区强调趋势向好,联邦政府则强调犯罪率仍高。不容忽视的是,即便下降,华盛顿仍是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大城市之一,这也为双方争论留下空间。特朗普强调犯罪率高的叙事,可能是为了表明民主党管理城市不力。
刘卫东也认为,特朗普此举存在打击民主党的考量。由于华盛顿特区多由民主党人士掌控,他不顾反对和指责意见采取强硬手段。这样一来,即便治安有所改善,他也能将其归功于自己的介入,并反过来渲染民主党管理不善,以此引导舆论向共和党倾斜。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特朗普第一次向美国城市部署国民警卫队。今年6月,特朗普派4000名国民警卫队和700名海军陆战队成员进驻加州大城市洛杉矶,协助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大规模清理移民。而此次在华盛顿特区,其行动目标主要是无家可归者和暴力犯罪者。特朗普还暗示,类似行动可能会扩展到其他城市,而这些城市大多由民主党掌控。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地位特殊。作为美国的首都,华盛顿特区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州,而是由美国国会直接管辖的特别行政区划。1973年华盛顿特区《地方自治法》规定,总统在“紧急特殊情况”下可以命令市长调动警力服务联邦目的,但超过48小时必须书面报告国会,最长不得超过30天。
布劳恩说,这意味着特朗普目前的接管行动是一个30天的临时措施。
除了接管华盛顿特区警察局,特朗普还部署了国民警卫队员。据美国公共外交协会介绍,国民警卫队是美国武装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超过43万名民兵组成,分布在美国50个州、华盛顿特区和海外属地,主要职责是应对国内危机和海外冲突。
但是,国民警卫队指挥权因地区而异,各州的国民警卫队由州长指挥,而华盛顿特区的国民警卫队则听命于总统。这正是特朗普此次能够直接派遣华盛顿特区国民警卫队的关键所在。
布劳恩说:“必须理解,即使某件事在法律上可行,也并不意味着它在政治上明智。正因如此,特朗普决定先在30天的时间内进行,或许是试探性地观察此事的政治后果。”
当地时间2025年8月15日,美国华盛顿特区,民众举行示威活动,抗议美司法部长邦迪任命毒品管制局局长特里·科尔为华盛顿特区的“紧急警察局长”。图/IC photo
接下来的问题在于,30天之后会怎样?
特朗普近期已表示,他将向国会提交“打击犯罪法案”,希望以首都治安整顿成效为典型案例,申请延长接管时间。他强调“30天不够”。
但这一说法遭到外界质疑。按照美媒说法,1973年的《地方自治法》赋予华盛顿特区有限的地方自治权,如果特朗普想要完全接管这座城市,他必须推动国会废除这项法律。在美国民主、共和两党严重对立的当下,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
布劳恩认为,30天之内不太可能见到决定性成效,后续发展还是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反应,特朗普对自己声望的评估,以及这一临时措施在其政治基本盘(支持特朗普的选民群体)当中的反响。
此外,特朗普日前暗示可能要将国民警卫队的部署扩展至其他城市,但是否真的会这么做,同样有待观察。
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称,尽管通常各州的国民警卫队由州长指挥,但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联邦化”,由美国总统指挥。今年6月,特朗普就在未获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纽森同意的情况下向洛杉矶派遣国民警卫队。
这一举动极具争议,被质疑违反美国1878年《地方保卫队法》以及其他禁止美军参与民事执法的法律。特朗普政府与加州民主党人已展开激烈法律攻防战,旧金山地区法院法官预期在数周内作出裁决。
有分析认为,如果法院作出对特朗普政府不利的裁决,可能会限制相关军队的行动,并约束特朗普在美国其他城市派兵执法。
因此,特朗普此次接管华盛顿特区的行动走向仍不明朗。眼下,大量军警出现在华盛顿特区街头,已引起不少当地居民的不满和抗议。
据新华社报道,8月16日,一场反对特朗普接管首都警察局的抗议活动在华盛顿举行,数十名民众从杜邦环岛游行至白宫,抗议者举着 “反对军事占领”等标语。
摩根·泰勒是抗议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她说:“我不敢相信这种事会在这个时候发生在这个国家。”24岁的教师杰米·迪克斯坦对街头“各种身份不明的执法人员”感到担忧,她说与亲友参加抗议是为“防止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在其他城市持续蔓延”。
新京报记者 朱月红
编辑 胡杰 校对 柳宝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