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大学长寄语“高考生”:愿你能做出忠于内心的选择|回望高考
学人scholar
2025-07-04 17:00
进入学人scholar阅读更多内容

每年夏天,让高考生头疼的除了高考,可能就是选专业了。近期,学人Scholar策划了“回望高考”系列,邀请多位高考“过来人”谈谈专业选择时的心路、回首时的感悟。本期邀请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卜一航,为大家谈谈他对高考后专业选择的看法。

 

文 | 卜一航,北京大学大二学生

 

各位学弟学妹:

 

见字如晤。

 

我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同时也在哲学系修读双学位。很高兴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专业选择的浅薄思考。这几个问题,与其说是回答,不如说是我这两年求索之路的一次回望与梳理。

 

关于选择:一场蓄谋已久的“偶然”

 

高考出分,尘埃落定,接踵而至的便是选择。我在高中的选科是纯粹的理科组合——物理、化学、生物。按照惯常的剧本,我的大学生涯或许应该与试管、代码或是精密的仪器为伴。然而,剧本的走向却在我高二那年悄然发生了偏转。当时,我有幸参与了一个大学教授的课题组,提前窥见了“科研”的真实面貌。那段经历如同一剂清醒剂,让我清晰地意识到,尽管我能解开那些复杂的物理题,能背下长串的化学式,但我的心并不在那片由数据和定律构成的世界里。我缺少那种愿意为之皓首穷经的热情与痴迷。

 

于是,在那个夏天,我做出了一个看似“离经叛道”的决定:告别理工科,投身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科学。我最初的目标是法学,心中怀揣着“以法为器,匡扶正义”的朴素理想。然而,命运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的不期而遇。在与北大、清华的学长学姐们交流时,“国际关系”这个略显陌生的词汇闯入了我的视野。它不像法学那般“入世”,却以一种更宏大的叙事吸引了我--它探讨的是民族的兴衰、文明的碰撞、世界的秩序。那种在历史长河中思考当下,在权力棋局中洞察人性的智识魅力,瞬间击中了我。于是,我最终坚定了自己的方向,走向了国际关系。这可以说是一场“误打误撞”的相遇,但现在回看,却更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偶然”。

 

关于当下:在迷雾中找到灯塔

 

坦白说,初入燕园,我也曾有过片刻的迷惘与后悔。当听到法学院的同学已经开始规划“五院四系”的深造之路,畅谈着“红圈所”的未来时,国关学生的出路似乎显得模糊而不确定。法学那条清晰可见的职业路径,如同坚实的陆地,而我所选择的,似乎是一片充满未知与风险的汪洋。这种对于“就业”的焦虑,几乎是每个社科学生的“成年礼”。

 

然而,这种摇摆在我真正深入课程学习后,便烟消云散了。我逐渐发现,我对法学的想象,或许也只是基于影视剧和新闻报道构建的空中楼阁。真正的法学学习,是沉浸在浩如烟海的法条与案例中,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与辩驳。这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永远不要根据想象来选择专业。你所热爱的,可能只是它的光环,而非其本身。唯一的破局之道,便是想尽一切办法,去了解一门学科最真实的肌理--去读它的导论教材,去听一堂它的专业课,去和这个领域的学长学姐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

 

幸运的是,国关的课堂没有让我失望。更幸运的是,我在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遇到了属于我的那座灯塔——哲学。在大一的《哲学导论》课上,李猛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思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爱智慧”的大门。从古希腊的城邦到康德的星空,那些看似“无用”的思考,却一次次击中我内心的困惑,让我开始审视自身、审视权力、审视我所处的这个世界。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修读哲学双学位。尽管这意味着每个学期都要面对“爆表”的课程安排和读不完的书单,但在哲学的思想殿堂里驰骋,那种智识上的愉悦与灵魂上的丰盈,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关于未来:成为一个自由丰满的灵魂

 

如果时间倒流,让我重新站在那个选择的岔路口,我还会这样选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依然会放弃看似“前程似锦”的理工科,依然会在法学与国关之间,选择这片更需要自己去探索航向的海洋,依然会在最繁忙的时候,一头扎进哲学的怀抱。

 

因为大学四年的时光,远不止是职业技能的培训所。正如马克斯·韦伯在《以学术为业》中所言,学术首先是一种“志业”,而非纯粹的“职业”。我从未将“就业”作为衡量我大学生活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我更希望,在北大这片“常为新”的园子里,我能成长为一个拥有“自由而丰满的灵魂”的个体。一个不被世俗的成功定义,能够独立思考,拥有健全人格和丰沛内心的人。我的专业,正是我实现这个目标的路径。国际关系给了我理解世界的框架与视野,而哲学则给了我反思世界与安顿自身的深度与力量。

 

所以,对于即将面临专业选择的你们,我想说的是:

 

首先,请勇敢地向内探索,认识你自己。你的热爱、你的天赋、你愿意为之付出时间与努力的方向,比任何一份“热门专业”榜单都重要。

 

其次,请大胆地跳出信息茧房,去看见真实的世界。不要停留在想象中,去读书、去聆听、去交流,触碰那些学科最真实的脉搏。

 

最后,请永远对知识保持一份开放与好奇。不要过早地用“功利”的尺子去丈量一切。你永远不知道,在哪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会遇到那个点亮你整个青春的学科,就像我遇到了哲学。

 

未来的路很长,充满了不确定性,但这正是青春的魅力所在。愿你们都能做出忠于内心的选择,在大学的殿堂里,找到那片能让你的灵魂自由起舞的天地。

 

祝前程似锦,更祝内心丰盈。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