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2025年4月,在北京春天一个下雨的周五,82岁的罗炤带着几个年轻人,从石经山山脚沿路往藏经洞遗址上走,在爬石经山这件事儿上,他完全不输年轻人。罗炤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研究员,也是房山云居寺与石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罗炤向大家展示千年古道上的石阶。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摄
罗炤右手打伞,迎着细雨,走在前面。站在外人看来毫不起眼的石阶上,他会停下来,讲讲古道的历史。这一路,罗炤连说了好几个“绝”。“绝”字的背后,是这些年他对于石经山考古有了新发现。
十三年来,罗炤爬上海拔450米的石经山近400次。多年前,他索性把家搬到了山脚,终日看山望山。毫不夸张地说,除了那些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刻经门徒,没人能比他更熟悉远离北京城区的石经山。
他常站在盘山小径上,感受脚下的石阶,再眺望远方。千年前,一群背着石板的人,走过罗炤走过的路,心怀虔诚往山顶爬去。他们前赴后继,决定要完成一项史无前例的刻经事业。这项极具信念感的事业跨越6个朝代,众人举力,把1122部佛经镌刻在14278块石碑上,所刻经文字数达3500多万字。以至于后来,人们把房山云居寺刻经视为中外文明史上罕见的文化奇迹,而刊刻珍藏石经的云居寺则被誉为“北京的敦煌”。
2016年立秋,北京房山下起了雨,游客身着雨衣,踩着泥石去看九处藏经洞,当时70多岁的罗炤随游客上山。这一天,石经山藏经洞首次对外试开放,石经山大遗址保护工作也正式启动。“长年累月的雨水渗入洞穴,对石经产生威胁。解决渗水问题是‘救命’的大事儿。”罗炤告诉随行者。阅读全文>>>
今年4月,赵喆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篇五千字的文章,详细记录了她接受心理咨询的经历。文章中称,自己原本寻求专业帮助,却因咨询师的不当引导陷入了更深的情绪困境。
图/IC
赵喆告诉新京报记者,去年8月,她在父亲病重、工作危机和婚姻问题的多重压力下,通过某平台找到了一位拥有3.4万粉丝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初次咨询,对方给出建议:“你可能患抑郁症了,需要立即干预。”而在赵喆支付9800元后,咨询变成了理论复述和课程推销。“每次都用专业术语包装,然后推荐更贵的套餐。”赵喆说,三个月后,她觉得状态更糟了。
李薇花费6980元,在一家心理咨询平台拿到了“高级心理咨询师”证书,但在这家承诺“包拿证、包分配工作”的平台,她仅接到两单咨询后机构就倒闭了,法定代表人也被列为失信人员。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某线上投诉平台上,关于“线上心理咨询乱象”的投诉层出不穷。被反映较多的问题有:本想寻求专业帮助,却遭遇各种套路,从业者资质参差不齐、咨询效果难以评估、收费机制不透明等。
据中疾控发布的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约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心理咨询机构数量已超过12万家。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线上心理咨询服务迅速兴起,除了大量的心理咨询App平台,还有众多活跃在社交媒体的“野生心理咨询博主”。
一位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家告诉新京报记者,2017年,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标志着政府主导的行业准入机制退出。此后行业监管出现真空,大量培训机构打出“零基础速成”“月入数万”的旗号招揽学员,发放不具效力的心理咨询专业技能培训证书。很多不具能力者就上岗咨询,部分心理咨询平台及咨询师存在明显的诱导消费行为,造成乱象频发。阅读全文>>>
新京报记者获悉,今年3月23日,曾引发全国关注的冤假错案当事人赵作海在河南商丘因病离世,终年72岁。据其亲属透露,赵作海遗体已安葬于老家柘城县老王集镇赵楼村。
1999年,赵楼村村民发现一具无名尸体,赵作海作为重大嫌疑人被刑拘,在羁押期间,赵作海遭受刑讯逼供,被迫作出9次有罪供述。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死刑缓期两年执行。11年后,随着“被害人”回到村中,这起离奇案件出现戏剧性转折。赵作海被改判无罪,并得到65万元国家赔偿。
冤案平反后,当地政府给赵作海家重修祖宅并盖了新房。一处由赵作海与第二任妻子李素兰居住,另一处则留给长子一家。
但这份安稳并未持续太久。出狱仅半年,赵作海与李素兰在宁夏陷入传销骗局,损失17.5万元;随后他们经营小旅社,因缺乏经验导致经营不善损失了4万元;参与的民间投资又让他们赔进去20多万元……出狱5年间,65万元国家赔偿所剩无几。
2014年,赵作海得到一份环卫工的工作,负责打扫约150米长的路段,一个月1200元工资,但这份工作仅维持了数月。后来,赵作海依靠法院系统提供的两份工作维持生计:抄水表和整理会议室。
在邻居的记忆中,晚年的赵作海常骑着电动三轮车在商丘市里转悠,也喜欢与楼下老人闲谈。一年前,赵作海与李素兰搬到目前住的小区。“他来的时候肚子很大,走路有点慢,那时候我们就感觉他身体有疾病了。”一位邻居说。
今年3月23日,72岁的赵作海走完了坎坷的一生,李素兰将他送回老家赵楼村安葬。阅读全文>>>
据工信部网站消息,日前,工信部科技司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主要技术内容上,文件规定了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要求、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标志要求、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的强度要求与试验方法、电动式车门把手的动态试验要求与试验方法。
隐藏式门把手被广泛应用,虽然极大增强了汽车的科技美感,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图/IC photo
作为这次安全技术要求规范的目标之一,隐藏式门把手曾凭借极简设计与科技感迅速吸引大量眼球,也是在外观上可以凸显智能汽车与众不同之处的最明显标志,成为各车企标榜“高端化”的标配。
但隐藏式门把手美则美矣,在实际应用中却衍生出大量问题,正如某车企董事长所言,隐藏式门把手唯一的作用就是风阻确实有可能减少了一点,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客观说,面向消费市场的产品追求美感没有任何问题,把最新科技应用于创新产品从而塑造科技美感也值得鼓励,但前提是这种对美感的追求不能以牺牲安全性和实用性为代价,这其实是非常朴素和基础的道理。但在现实中,往往得不到践行。
太多厂家片面追求销量,而有意无意地牺牲掉安全性与实用性,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监管部门及时出手。
追求科技美学毫无问题,但它必须有边界,基于科技美学的创新归根结底还是要服务于用户体验,而非盲目追求所谓的“高级感”,这在本质上有悖于“科技以人为本”。真正的设计大师绝对不会让美与实用性、安全性对立,如果产生冲突,该让位的也是前者。
在本质上,盲目追求科技美学与新能源汽车鼓吹“智驾”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把营销放在第一位,在意的都是“卖点”,却忘记产品生产出来归根结底还是给人用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里,科技企业圈也在流行提倡“工匠精神”,而在当下,“工匠精神”值得被相关企业重新拿出来咀嚼,因为“工匠精神”不只是产品的一个卖点,它还代表着一种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
而随着《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推进,汽车门把手的设计将会得到更标准规范的外在约束,有望从追求科技感转向安全优先。阅读全文>>>
5月8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本届北京科博会的主题为“科技引领 创享未来”,有800余家中外企业和机构参展。记者现场探访发现,从医疗、交通,再到生活服务,越来越多的科技应用正在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展示着未来人机共生的美好场景。
编辑 艾峥 设计 朱静晖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