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刷到这句话就滑走”,一模一样的网红预制文案把网友练成侦探了
果壳
2025-03-02 13:27
进入果壳阅读更多内容

每个领域都有被用烂的网红流水线文案,不知道这么同质的内容到底是谁爱看。

 

周边的吃喝玩乐都已经被听起来咋咋呼呼的固定话术吹上了天,“来xx就是为了这一口”“这家餐厅最大的缺点就是只有xx才有”。

 

 

看烦了千篇一律的公式文案,受不了了的网友们终于集体爆发,求这些低智废话全部滚出社交平台,自发捧红“当营销号遇上用户叛逆期”的词条。

 

 

@暴躁淘

 

但凡视频开头是一句煞有介事的“说一个扎心的真相”,直接划走不惯着,“扎你自己别扎我”。

 

再遇到天花乱坠的手势辅之以“家人们”开头的视频,直接就是一句“谁是你家人啊缺爱吧你”。

 

 

@吴雷

 

事实上,当第一个用xx句式爆火的帖子出现之后,就有无数人瞄准了这份流量,开始如法炮制,试图捧出“预制爆款”来押题,抱着“发一百条总归能火一条吧”的心态狂发不止。

 

没人关心天天刷到这些电子垃圾的我怎么想吗?

 

下班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刷了会儿手机,结果全是预制人说着“小编体”的预制话,越看越想吐。

 

网红文案泛滥成灾的预制爆款们,该消停消停了!

 

“哪来的那么多中产后花园”

 

网红文案的雷同话术

 

这些所谓的预制爆款,早已经入侵了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但凡搜一份“起号攻略”,你会发现这些烦死人的内容都是有其生成公式的。

 

 

看了这份榜单你会意识到,预制爆款们基本在话术和标签上展现了非常惊人的雷同程度

 

如果你想在citywalk的时候停下来搜搜美食攻略,映入眼帘就将是:

 

“这家餐馆在北京没有对手”

 

“离开北京前一定要吃的十家面”

 

“J人的挚爱餐厅”

 

 

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原来这么多家餐厅在北京悄么声地“独孤求败”呢,好一场营销界的华山论剑。

 

拆解句子结构会发现,北京只是一个代指,很多时候它在句中基本不起到什么作用。这个地点可以无痛丝滑替换为你所在的城市,社交平台上一搜一个准。

 

如果留心分辨,就会意识到一堆陌生餐厅中,还可能混入你曾去过、觉得体验感很普通的几家店面,让这份“种草帖”一秒变成“拔草帖”。

 

 

风很大的网红奶茶就更不必说了,小资情怀必去打卡点咖啡馆推荐帖也早早就被同样的话术攻陷了。

 

“真的有被这个咖啡馆的装修风格惊艳到。”

 

“迄今为止我最喜欢的咖啡店已经出现了。”

 

这能看出什么来?只觉得溢美之词大水漫灌、褒义词通货膨胀,根本看不出到底哪些店是真正高质量的。

 

费心吧啦看了一堆,最后如看。

 

也许真正深耕线下的店并没有搞这么多线上营销,说不定还藏在巷子的深处,等待有心人挑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来细细品味。

 

当你格局打开,想着要不就出去玩一圈吧,找个周边城市两三天就能去到的地方。

 

那么你会陷入另一重疑惑——怎么有这么多地方被营销为“xx中产后花园”。

 

 

比如威海和阿那亚,就频频被誉为“北京中产后花园”。

 

而这些帖子只会用漂亮的海边、精致的海景房作为封面哄骗人点进来,让工位上的打工牛马也心痒痒、想去拍一下自己的“人生照片”。

 

没有人会细心地告诉你,工作日和非工作日机酒价格差异很大,所谓的网红咖啡店已经人多得像下饺子。

 

 

所有消费主义的陷阱在包装过后总像是一个甜蜜的馅饼。

 

哦不,什么馅饼,明明是消费主义恰巴塔、碱水结和北海道牛乳。

 

听起来已经可以直接打包放进网红面包店里叫黄牛来代拍抢购和排长队了,再过几天你又会崩溃地搜出““这家面包店在xx真的没有对手”。

 

追求小众,也是一件很大众的事情。

 

 

“真心建议xx,千万不要xx”

 

图穷匕见之后全是广告

 

毫无营养的预制爆款,把人骗进来看本身就是一宗罪,居然还敢揉进各种软广硬广。

 

卖衣服的店还算好分辨,以下四则就是经典话术。

 

“后悔没早点发现xxx这个宝藏店铺。”

 

“姐妹们直接抄作业……”

 

“我愿称之为xx系(格雷系/巴恩风/美拉德)天花板”

 

“我宣布!这家小店就是xx的快乐老家”

 

 

而更高级的推广的帖子不语,只是一味地发十八图“发朋友圈哪张会显得我衣品好”。

 

或者是“男朋友官宣发哪张”,然后在正文里说其实没有男朋友,总之就是用一些百看不厌的网红文案把大家骗进来。

 

不出意外评论区就是一堆求链接的,博主置顶在评论区说“因为想了解的bb们太多了所以放在置顶啦”。

 

——然后你会发现十八张图都是同一个店铺的,假得都让人看笑了。

 

 

或者是用“真心建议”四个字打头,比如说,“真心建议:所有女孩子都多穿漂亮衣服。”

 

不出意外的话,点进去就是某服装店投放的广告。

 

多穿漂亮衣服还用建议吗?如果可以帮忙清空购物车就更好了。

 

第二类卖课的广告,则藏得更隐蔽,往往是在晒出自己的成功轨迹之后超经意露出自己上过的情商课、辅导机构和使用过的ai工具,堪称励志人士三板斧。

 

常见的预制文案有,“那个被嘲笑的男/女生,后来怎么样了?”捏造人设的万能公式:被嘲笑→发奋→逆袭→带货。

 

评论区必定有“求经验”,贴心的“课代表”会指路到另一个帖子“博主在另一篇帖子里发啦,可以移步”。

 

——然后你会“惊喜且意外”地发现,ta成功的秘诀竟然是使用了某app

 

 

一句“别用你的三观,来否定我的人生”,常用于辞职创业、大龄留学,真相是三分钟内视频切入课程广告。

 

成功的路径非常多元,不同语境下的“成功”也指向很丰富的场景,然而大家露出的方式却越来越模板化和趋同,让人提不起兴致来围观。

 

除了成功学营销以外,还有人装模作样地给出一些颇具阅历的人生哲理,“xx岁才悟出的道理,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我来给大家翻译一下,“爱自己是给自己终身买东西的开始——首饰、健身、美容、植发,一个也别少。”

 

 

第三类最为简单粗暴,直接地买走你生命中宝贵的三分钟。

 

为博流量的营销科普号把车轱辘话来回说,以“家人们谁懂啊”“千万不要xx”成为经典硬控用户的反面教材。

 

如果加上一个限定词“99%的人都不知道”“一定要看到最后……”则更能收割一批关心自己子女的中年人直接就是一键转发到家庭群里,@所有人来学习观摩。

 

但要真是完整看完了,就会发现所谓的“深度视频”,到最后多是用无穷无尽的废话来填充。

 

 

@暴躁淘

 

比如“我用这个方法,一个月瘦了20斤”的三分钟长视频,点进去一看,原来就是“少吃饭,多运动”。

 

这不是咱妈从小就说的话吗,还用得着数以万计的“赛博专家”再来花上这么多废话来重复,白白浪费了生命中的三分钟还血压飙升。

 

建议平台推出一个开关,把所有含“不懂就问”“我宣布xxx就是”“请大数据把我推给”等关键词的视频都一键屏蔽。

 

比电子垃圾更令人烦心的,

 

是被阉割的表达欲

 

想要把一个账号做起来总是有惯性的。有《爆款文案公式》的课程显示,85%的爆款内容符合“痛点+共鸣+金句”结构。

 

这种运营的逻辑是将很多无意义的内容,包装在看起来有意义的标题之中,并且同质化地生产无数次。

 

 

当一个爆款火了,想要同一种流量的人自然也会复制粘贴这种模版,开启了内容轰炸。而平台模版创作过程很便捷,一键就能生成同类视频,导致同一bgm+文案组合日均播放可以超过千万次。

 

超低成本的地毯式发布,也让那些真心在记录着自己珍贵生活点滴的帖子更不容易在人海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共鸣。

 

最终,这些电子垃圾只是流向了那些本来想要认真搜点东西的用户,刷了半天没刷到一点儿有用的。

 

互联网上已经有不少人对类似的话术和营销感到不适与反感,把人骗进来之后毫无新意的内容让人看了只觉得浪费生命。

 

一旦和网红文案沾边,“看见小图就懒得看了。”

 

刷视频一听到“家人们谁懂啊”这种惯用语,就会形成肌肉记忆,自动点击“不感兴趣”并飞快划走。

 

 

当肤浅的流行词和营销的话术霸占推流、成为新媒体起号结构性的模板,“无聊”“越来越没有创意了”,成了网友们最真实的反馈。

 

人们都调侃“内娱没有活人”,殊不知社交平台上的你我也有渐渐趋向模板化的意思。

 

如果你在朋友圈看到精致的九图,是雪山、草原、沙漠任意一项的打卡照,那么大概率可以猜到文案会是“可是妈妈,人生是旷野”。

 

第一个发布“人生是旷野”的博主,ta的身影也许真的已经消失在了旷野里。

 

而如今的旷野上已经满坑满谷都是人。

 

 

有人是觉得这句话很恰如其分,而时间久了,也忘记了可以有新的表达。

 

我当然能够理解,在格子间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刷过太多别人的“旷野”,能够有“这个bgm也是被我用上了”的爽感。

 

我只担心当我们被这种趋同的惯性裹挟着向前,久而久之大家会忘记,在这些网红文案模版之外,人们本来是怎么讲话的。

 

悄悄被扼杀的,也许是表达的活力。

 

而那些生命力溢出的鲜活瞬间,原本也可以是无言的。

 

值得被记录、被看见的生活样态,也远远不止于网红文案所限缩的那几种。

 

 

“人生是旷野”视频下的一条评论

 

“除了旷野,还有更多不被定义的江河湖海川。”

 

我们并不愿意互联网的讨论场域陷入这种形容无能的语词匮乏,因为我们明明曾经记得怎么好好真诚表达。

 

不管是优化现有的话术,还是有意识地不去重复那些低智文案,都可以是改变的开始。

 

爆款帖子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索和描述。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来源:果壳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