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西汉的星光——漫读汉相倪宽
东营发布
2024-07-25 11:13
进入东营发布阅读更多内容

西汉的星光

 

漫读汉相倪宽

 

(文/李营)

 

公元前110年,千乘人倪宽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这一年,汉武帝刘彻首次封禅泰山,59岁的倪宽以御史大夫之身随侍左右,此乃皇上对最信赖之臣的褒奖,也是为人臣者莫大的荣耀。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时任太史令,就因半路被禁止参加此次封禅大典而悲愤病亡,留下了终生遗憾。

 

封禅之前,汉武帝曾令50多名儒生讨论封禅礼仪,论来论去也没弄出个所以然,最终还是倪宽一锤定音,“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以顺成天庆,垂万事之基”(班固《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意思就是群臣讨论无益,这天大的事还得陛下亲自定夺。于是汉武帝听取了倪宽的建议,自制礼仪,并拜倪宽为御史大夫,随侍封禅。在无解中求解,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能吏倪宽就是这样的“人间清醒”。

 

倪宽,古书中又写作兒(作姓氏时读ní)宽,西汉千乘郡千乘县(今东营市广饶县乐安街道倪家村)人,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和水利学家,汉武帝时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泱泱华夏,上下几千年,名家辈出,璨若星河。历朝历代数不清的大咖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德行构筑起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个高地,就像银河系中那一颗颗恒星,一点点星光汇聚,照亮了整个夜空,而倪宽,也是群星中亮眼的一颗。星光是没有温度的,但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这来自西汉的星光却依然闪耀,温暖着时下的众生。

 

 

成语典故里的“学霸”

 

广饶(倪宽的老家)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县域历史上曾有千乘、乐安、琅槐等县治,是联合国地名组织认定的千年古县。广饶大地自古崇文尚武、人杰地灵,公元前169年,倪宽在这里出生,由此上溯376年,兵圣孙武同样出生在这片沃土上。春秋时期,这里是齐国的后花园,因濒临大海而盐阜渔丰,是齐国重要的经济来源之地。据明朝嘉靖《山东通志》记载,齐桓公曾在这里筑柏寝台会盟诸侯。时至今日,柏寝台依然矗立在广饶县花官镇大桓台村,成为那段辉煌历史的见证。

 

 

倪宽是以“学霸”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当我们提起古人勤奋好学的典故时,总是不由自主想起“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韦编三绝”等成语,其实还有一个成语叫“带经而锄”,讲的正是倪宽的故事。据《汉书》记载,倪宽少时“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其精如此”。勤奋好学的少年倪宽虽然家境贫寒,但在给人打工时也要把经书挂在锄把上,别人休息时摆龙门阵侃大山,只有倪宽抓紧时间诵读经书,“带经而锄”应该是跟东营唯一相关的成语典故了吧?倪宽带经而锄的佳话,千百年来一直在家乡流传,很多文人雅士也都纷纷赋诗称颂,明末清初文学家李焕章就有《御史大夫倪公宽》一诗,诗曰:“我爱倪内史,带经锄平畴”,以此表达对这位先贤的敬意。

 

天道酬勤,倪宽的努力没有白费,其学识受到博士欧阳生的赏识,并收为徒弟。欧阳生同为千乘人,是西汉早期经学博士,他毕生致力于《尚书》的研究,成为西汉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教授倪宽,倪宽又传授给欧阳生的儿子欧阳巨,此后世世相传至欧阳歙,共有八世,多有建树,史书称“欧阳八博士”。其中六世欧阳地余,汉元帝时官至九卿之一的少府,八世欧阳歙,汉光武帝时官至大司徒。欧阳与倪家世代交好,欧阳巨的儿子欧阳远还娶了倪宽之女为妻,成就了两家的另一段佳话。现在,广饶县城西南有欧阳八博士墓,1976年10月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前142年,汉武帝设立太学,太学生称“博士子弟”,倪宽因其在尚书方面的成就,“以郡国选诣博士,授业孔安国”。孔安国是孔子后裔,也是当时赫赫有名的经学博士,与欧阳生一样,孔安国是倪宽的又一位贵人。俗话说,自己走百步,不如贵人扶一步,倪宽总有这样的好运,在几个人生的十字路口都能遇到贵人提携。当然,贵人之所以相助,看中的还是倪宽的学识和能力。

 

寒门学子的“逆袭”之路

 

从古至今,寒门学子“逆袭”的故事不胜枚举,直到现在,高考、公务员考试等也是很多平民子弟改变人生轨迹的公平之路,虽然其中依然会有很多不足,但至少给了人机会和希望,贫家子弟倪宽也是通过公务员考试改变了自己命运的。

 

射策,是汉朝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初看此名,你是不是觉得是要考察射箭技巧?实则不然,射策其实是一种笔试,类似于现在的申论考试,但题目却要盲选。射策通常由主试者将经术问题写在策上,背放置于案头,由应试者选择其一,这便叫做“射”,之后由应试者按所选中题目作答。倪宽正是通过“射策”步入了自己的仕途,初为文学掌故,后补廷尉文学卒史。这是一个帮助廷尉处理文字的低级职位,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绝大部分刚刚步入社会的人都是从基层做起的,连堂堂汉相也不例外。

 

倪宽的职场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初入职场,倪宽在廷尉张汤手下当差。张汤是历史上有名的酷吏,他主张法治,执法极为严峻。擅长儒学的倪宽在此并不受待见,于是被派往廷尉在北地郡的官办牧场,视畜数年。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一次倪宽回廷尉府汇报北地牧场情况,正好遇到官员们为一份被汉武帝多次打回的奏章发愁,谁也没想到,这份奏折成为了倪宽的重要敲门砖。他以自己所学的《尚书尧典》和《舜典》为依据重新撰写的奏章,不仅为张汤所信服,而且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评价。也正是凭借这份奏章,倪宽在汉武帝的官员序列中正式挂上了号。

 

虽然倪宽初入廷尉府被张汤嫌弃,但不得不说张汤其实是倪宽的又一位贵人。从这份奏章开始,倪宽步入了仕途的快车道。张汤升任御史大夫后,提拔倪宽为侍御史。在这个职位上,倪宽得以与汉武帝相见,并为武帝讲解经学,“上悦之”。于是陆续提拔倪宽为中大夫、左内史等职务,最终倪宽靠着学识与才干升任御史大夫,成为一代名相,完成了本文开篇所述的人生辉煌时刻,成就了寒门学子逆袭成功的经典案例。

 

 

晋升御史大夫的同年,倪宽将本姓“兒”加“亻”,正式改姓为“倪”,由此,倪宽也被后世倪姓尊为一世祖。2024年5月18日,全国各地倪氏宗亲代表来到刚刚揭牌的广饶县倪公祠,举行了“先祖倪宽诞辰2193周年祭”纪念活动,广饶倪公祠也成为倪氏宗亲凝心聚力的又一重要精神家园。

 

百姓保贪官怕的儒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倪宽作为儒生,他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对孔子这句话的最好实践。倪宽不仅书读的好,关键是能够把所学所思践习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为学的最高境界。

 

汉朝的左内史是负责治理京畿要地的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倪宽到任后,重视农业生产,不乱用刑罚,治理狱讼,礼贤下士,重用仁厚之士,深受官吏和民众的爱戴。为了解决关中地区农业灌溉问题,倪宽“奏请穿凿六辅渠 ,以益溉郑国傍高昂之田。”(《汉书·沟洫志》),六辅渠就是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出六条小渠,让郑国渠旁得不到灌溉的高地也能够得到水浇。倪宽还制定了《水令》来确保合理用水,扩大灌溉面积,这也是我国古代农田水利管理史上的重大进步。

 

赋税徭役、征收军粮,是封建社会官方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也是让许多官员焦头烂额的事情,而在倪宽的治下,却能够出现百姓主动交租税的场景,为的就是保住倪宽这个父母官。倪宽在任期间,对于租税总是根据季节收成裁定,从不急于征收,而且还会给民众借贷,所以很多税租并不能及时收缴完成。有一次,朝廷征收军粮,倪宽的辖区缴纳军粮名列倒数第一,按律应该免职。当地百姓听说倪宽将被免官的消息,都怕失去这位仁德之官,纷纷车拉担挑,缴纳军粮的队伍连绵不断,交租量一跃反超成为首位。一不小心,倪宽又成了“显眼包”,汉武帝对他的才干更是欣赏有加了。

 

 

汝南郡细阳县(今安徽太和县),是倪宽的第二故乡,公元前153年(汉景帝前元四年),千乘一带洪水泛滥、济水漫溢,倪宽家乡一片洪泽,16岁的他无奈和母亲一起加入了逃荒的行列,远走他乡,直到流落到细阳县才落脚安顿下来。倪宽和母亲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的时光,在细阳,他有幸拜当地名士柳林先生为师,学业精进不少。细阳这个地方留下了倪宽的青春记忆,也帮助他们母子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所以倪宽对这个地方充满了特殊的感情。

 

倪宽官拜御史大夫后,负有监察百官之责,他公正廉明,名闻天下,对待部属要求严格,有作奸犯科者,决不姑息,直到现在,倪宽在细阳惩治贪官的故事依然流传在他的第二故乡。有一年,细阳县茨河沿岸发生严重水灾,地方官奏报后,皇上紧急拨款赈灾,可下拨粮款多被地方官吏侵吞,土豪劣绅则趁机囤积粮食,而真正分到百姓手里的粮食则寥寥无几。倪宽得知此事后,主动请旨前往查办。为避免打草惊蛇,他命一路人骑马抬轿从陆路浩浩荡荡向细阳进发,自己却带少数人乘船前行,并在沿途展开调查,掌握了细阳县令大量贪赃枉法、侵吞赈灾粮款的有力证据。随后,他把细阳县令当堂革职查办,接着下令开仓放粮,并用知县贿赂的千两黄金给当地兴建了学堂。

 

当地群众奔走相告,拍手称快,细阳县的百姓从此也记住了倪宽这个名字,倪宽去世后,他们还建起了倪公祠、经锄楼等场所。一位乡民将倪宽资助的衣袍封土成冢,后来被人们称为倪丘,为避讳孔子的“丘”字,又更名为倪邱。现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倪邱镇仍然延用了这一名字,倪宽也以其清正廉明和为民情怀被当地人民用地名命名这种崇高的礼仪世代纪念。

 

节气润千年的功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这首耳熟能详的《节气歌》是很多小朋友都会唱诵的歌谣,但很多人可能还不了解,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能够流传使用,跟倪宽还有着紧密的关系,要不是他,咱甚至都不知道哪一天过年呢!

 

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汉朝以前曾制定过许多历法。汉朝初年继承秦制沿用《颛顼历》,到武帝时已用了一百多年,误差较大,对农业生产非常不利。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命倪宽与司马迁、邓平、落下闳等二十余人修改历法。《汉书·倪宽传》记载:“后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坏废,汉兴未改正朔,宜可正。’上乃诏宽与迁等共定汉《太初历》。”通过史料也可以看出,倪宽是《太初历》的主创人员之一,其身份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领导小组组长吧。

 

 

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这也为正月初一过大年奠定了基础。首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插入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纪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比古罗马儒略历早了58年。《太初历》的制定,是我国历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大改革,是中华文明在世界天文学上的不朽贡献,为后世历法树立了典范。特别是纳入历法的二十四节气一直传承到今天,依然指导着我们的生产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中,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与古诗词、古谚语融为一体,将神州大地的锦绣山河与冰雪健儿的飒爽英姿次第呈现,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将“中国式浪漫”传递给了全世界。二十四节气,以其深沉的文化自信,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有着与世界其他文化平等对话的能力和自信。这是两千多年前倪宽、司马迁等先贤们送给我们的跨时空礼物。

 

倪冢秋烟的现代解读

 

 

《太初历》颁布实施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03年,倪宽病逝于任上,享年66岁。遵照倪宽遗愿,汉武帝准其归葬千乘,在城西三里为其建造墓地,西南而望,就是其恩师欧阳生之墓,斯人故去,落叶归根,师生都长眠在了这片曾经教学相长的土地上。倪宽墓成为倪氏后人及历代儒生的尊崇之地,并种植松柏以志纪念。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县沈清重修倪宽墓,万历年间又征地八亩八分,四周建起院墙,盖茔祠3间,草房2间,门楼1座,逐渐形成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景观,被列为广饶古八景之一,有“倪冢秋烟”之誉。明朝著名学者、太仆寺卿、乐安李鹊人士李舜臣在编撰的《乐安县志》中曾有《倪冢秋烟》诗作:“秋郊孤冢汉儒阡,翁仲荒凉锁暮烟。缥缈半空微带雨,氤氲四望欲连天。断碑字蚀苔痕古,老树枝枯蚁穴穿。欲究当年耕读事,好从青史觅遗编。”从诗句中也可感受到当年的盛景。1977年,倪宽墓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耕读事,青史觅遗编。两千多年来,倪宽勤奋好学、带经而锄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他务实创新、勤政爱民的精神影响着后人,他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的态度警醒着后人,他参与编订的太初历、首次纳入历法的二十四节气依然浸润着后人,他的事迹和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启示,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4年5月,在2004年整修倪宽墓的基础上,修缮一新的倪公祠正式落成,汉风大门庄重肃穆,文化展陈丰富详尽,苍松翠柏挺拔而立,基本还原古制,成为展示倪宽事迹、弘扬倪宽精神、追忆先贤风范的文化主阵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广饶县还策划组织了“倪宽文化推广季”系列活动,围绕倪宽故事和二十四节气,策划了一系列参与性、互动性主题文旅活动,举行学术研讨交流,编排原创主题节目,进行线上线下宣传推介,活动全网曝光量超200万,抖音话题浏览量超60万,“倪宽故里·耕读广饶”、“二十四节气之都”等主题逐渐被市民了解。以孙武和倪宽为代表,自古崇文尚武的广饶县也亮出了“文武相济”的崭新历史文化名片。

 

星空浩瀚,光照千年。倪宽,这缕来自西汉的星光,越来越亮,愈发温暖。

 

【参考资料】

 

《汉相倪宽》 主编:荣子录  中国文化出版社

 

—END—

 

来源:鲁中晨报东营、广饶文联、文旅广饶

 

来源:东营发布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从蛇形到兽形,再到蛇形:中国古代铜镜上的龙纹形象如何转变?
文化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话剧《远方的拉萨河》谱写雪域青春史诗
娱乐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第一看点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对象名单公示 樊振东等入选
第一看点
当读者不敢抬头,古诗词就成了“泥塑木偶” | 专访黄晓丹
文化
李白《菩萨蛮》:人生就是漫长的等待丨周末读诗
文化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文化
致敬榜样!让每个生命都闪闪发光(一)
新京号
倪宽是怎么逆袭的
新京号
事了无法拂衣去,出手只为功与名:唐宋侠客行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