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云南不能没有菌子!
文明杂志
2024-07-23 09:25
进入文明杂志阅读更多内容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星球研究所

 

联合出品

 

就在现在

 

云南迎来了“开盲盒”的时节

 

你将打开世界上最大的“盲盒”

 

近3000种奇珍异宝任你挑选

 

请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云南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生态环境优越,是各种野生菌生息繁衍的理想地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陆建树&范毅&冯蓉)

 

 

 

 

 

 

它们是一群千姿百态的精灵

 

一夜之间突然降临云南

 

将山野林间变成了一个魔幻世界

 

(多孔菌科,云南孕育了众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大型真菌,当地人称为“野生菌”,摄影师@崔永江)

 

 

 

它们是

 

云南的菌子

 

美丽、怪诞、神秘

 

是云南人如数家珍的秘密宝藏

 

(不论是老人还是孩童,大部分云南人都对菌子无比熟悉,尽管他们不是真菌学家,摄影师@饶颖)

 

 

 

菌子究竟有何魅力

 

令无数云南人赞美它、爱护它、偏袒它?

 

它又是如何默默地塑造着云南的万千生灵?

 

魔幻

 

是菌子对云南的第一重塑造

 

01 

 

魔幻云南

 

云南的雨季,菌子破土而出

 

你会看到一个魔幻世界

 

形态各异的菌子遍地都是

 

让大地化身菌子的海洋

 

(珊瑚菌的长相与海底珊瑚十分类似,不建议采食,摄影师@王誉策)

 

 

 

各色菌子长满整个树干

 

仿佛奇异精灵在舞蹈

 

(花耳科,腐生菌,不建议采食,摄影师@张程皓)

 

 

 

仿佛吐着舌头

 

诉说生命的奥秘

 

(多孔菌目的外形一再颠覆我们对菌子的印象,不建议采食,摄影师@柒哥)

 

 

 

仿佛竖起耳朵

 

聆听自然的声音

 

(肉杯菌科大多食性不明,因此不建议采食,摄影师@曹惠庭)

 

 

 

复杂地形与气候

 

塑造出云南多样的生境

 

催生出性格迥异的菌子

 

占领了云南每一处角落

 

(云南在气候上如同一个微缩中国,涵盖了从西沙群岛到东北长白山的各种气候类型,设计@陈志浩)

 

 

 

南部的热带雨林亚热带阔叶林

 

高耸的树木是菌子狂欢的舞台

 

在腐木上

 

盛开着胶孔菌

 

化腐朽为神奇

 

(胶孔菌属夏秋季生于云南热带腐木上,食性不明,不建议采食,摄影师@范毅)

 

 

 

生长着肉杯菌

 

杯子边缘长着睫毛状的刺毛

 

(肉杯菌科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热带雨林,生长在腐木上,不建议采食,摄影师@陈燕)

 

 

 

还有绿杯菌

 

像蓝绿色的眼睛,注视着森林中的秘密

 

(绿杯菌食性不明,不建议采食,摄影师@范毅)

 

 

 

海拔更高的西北山区

 

分布着大片的原始松林、栎林

 

山林之中,皆是美食

 

色泽鲜亮的红菇

 

常与松树为伍

 

(红菇科有的种类有毒,注意区分可食用种类和有毒种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松茸也生长在松林下

 

它的生长速度极为缓慢

 

一般5~6年才有可能长出一颗完整的松茸

 

上好的松茸能卖到每斤1000元以上

 

(云南松茸产量占全国的70%,出口量占全国50%,这背后是无数消费者和从业者对松茸共同的热爱,可食,摄影师@施永强)

 

 

 

其貌不扬的干巴菌

 

经常躲在松针下面很难被发现

 

也是价格高昂的珍馐美味

 

(干巴菌是作家汪曾祺笔下的“人间至味”,可食,摄影师@田丽梅)

 

 

 

海拔3000米以上,生长着高山草甸

 

这里冬季气温常在0度以下

 

寒冷的地方也有菌子存在

 

冬虫夏草就生活在这里

 

它寄生在蝙蝠蛾幼虫体内

 

冬季蛰伏在虫体里

 

夏季从虫体中生长出来

 

故名“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感染蝙蝠蛾幼虫,来年春季从虫的头顶长出长长的子座,子座释放孢子,又开始新一轮生命的循环,可食,设计@包子)

 

 

 

依靠丰富的生态环境

 

外加适宜的水热条件

 

云南的野生菌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年产量可达50万吨以上

 

(云南野生菌种类多、分布广、产量大,占全国已知大型真菌总数的57.4%,其中可食用的有900种,占中国食用菌种类数的90%,设计@包子)

 

 

 

那么,菌子到底是什么?

 

它既非植物,也非动物

 

而是真菌家族中的庞然大物

 

它可以生长出

 

肉眼可见、徒手可摘的巨大果实

 

真菌学家称为“子实体”

 

子实体又可以分为“担子果”和“子囊果”

 

(以野生菌为代表的真菌独立成界,与植物、动物和原生生物并列。事实上,真菌相比植物,与动物的亲缘关系更近,设计@包子)

 

 

 

子实体会释放孢子

 

相当于植物的种子

 

它们是以数量取胜的王者

 

一个子实体能产生数十亿孢子

 

远超动物和植物

 

(人类其实生活在孢子的汪洋大海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果将菌子放在白纸上

 

几个小时后

 

它释放的孢子将绘成一幅图案

 

孢子印

 

(孢子印如同菌子的“指纹”,可以通过它辨别菌子的种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孢子萌发形成菌丝

 

它直径只有4~6微米、是头发丝的10分之一

 

(野生菌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会以菌丝的形态躲在地下,设计@包子)

 

 

 

菌子依靠菌丝吸收营养

 

一旦温湿度条件合适

 

就会编织出巨大的子实体

 

繁衍后代,完成生命的轮回

 

菌子在云南开疆拓土

 

创造出一个奇幻王国

 

吸引着无数人前去探索

 

同时它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类

 

让人们对它上瘾,对它爱不释手,对它欲罢不能

 

02 

 

寻味云南

 

味道

 

是菌子对云南的第二重塑造

 

野生菌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

 

赋予它爆炸般的鲜味

 

除了鲜

 

菌子散发的香味物质

 

赋予它隽永悠长的香气

 

当气味分子与其他香料相互杂糅

 

在水、火、油脂的试炼下不断反应

 

最终创造出味觉的奇迹

 

请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云南野生菌主要有两种烹饪方法:煮汤和爆炒,一定要等菌子完全烹饪熟才能吃,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味觉奇迹的创造

 

不是菌子一人之功

 

猪油与火腿同样功不可没

 

当肉类与菌类蛋白在锅中激情碰撞

 

在油脂的包容下两者相得益彰

 

(菌子与腊肉乃是“绝代双鲜”,两者在味道上互相成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仅如此

 

油脂还能将菌子的鲜味封存起来

 

将鸡枞高温油炸制成油鸡枞

 

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到时令的美味

 

(珍贵而美味的油鸡枞是云南人送给外地朋友最珍贵的礼物,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对菌之味的渴望

 

令人们化身菌子猎人

 

走进深山“捡菌子

 

云南当地人口中没有“采菌子”这个说法

 

因为山林中人与菌子的邂逅

 

更像是开盲盒

 

没人知道下一次会偶遇哪种菌子

 

(雨后的云南,菌子漫山遍野,遍地都是,随便捡捡就能塞满一竹筐,摄影师@在远方的阿伦)

 

 

 

对采菌人来说

 

菌子既是美食

 

也是怪诞诡谲、色彩绚丽的风景

 

行走山林,偶遇惊喜

 

危险也隐藏其中

 

请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云南色彩绚丽的菌子,摄影师@王誉策&田丽梅&范毅)

 

 

 

 

 

 

统计全国各省市菌子中毒事件

 

云南省位居榜首

 

(正确区分野生食用菌与毒菌,避免误食毒菌,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设计@陈志浩&高俪倩)

 

 

 

毒素是菌子的保护机制

 

防止子实体被吃掉

 

然而许多昆虫都喜欢以毒菌为食

 

那是因为它们不会消化掉菌子的孢子

 

菌子的毒不是针对它们

 

而是针对哺乳动物

 

(其他动物能吃的菌子,人类未必能吃,摄影师@范毅)

 

 

 

我国目前已知毒菌近500种

 

每一种毒菌的背后

 

都隐藏着无数的故事与事故

 

这些“绝命毒师”

 

各有各的独门秘籍

 

有的只是搅得肠胃翻江倒海

 

有的令人产生幻觉

 

有的则直接致人于死地

 

(不同种的毒菌由于所含毒素不同,引发的中毒症状也不尽相同,我国毒菌中毒症状一共分为8类,但因篇幅受限只罗列出2类,设计@张琪,图片来源@wikimedia&wikipedia)

 

 

 

菌子的学问博大精深

 

连真菌学家都把握不住

 

如果你不想成为中毒传说的主角

 

就请对它们多一分敬畏

 

然而即使是有毒的菌子

 

也抵挡不住云南人吃的渴望

 

牛肝菌也许从来都没有想过

 

有毒的自己竟然能成为云南的一道名菜

 

(切开的牛肝菌体内的物质在空气中氧化变蓝,牛肝菌中致幻的毒素在高温下会失去活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菌中毒

 

并不能阻碍人们吃菌子的脚步

 

反而更让云南人爱上了菌子

 

成为它们学习菌子的动力

 

人们走访高山深谷

 

热衷于搜集、鉴定、记录每一种菌子

 

对菌子的外形、颜色、气味、味道

 

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甚至还给菌子著书立说

 

明代本草学家兰茂

 

在他的《滇南草本》中

 

收录了云南二十七种野生菌

 

其中就包括云南人耳熟能详的牛肝菌

 

(他的名字永远地与菌子联系在了一起,红牛肝菌被命名为“兰茂牛肝菌”,摄影师@陆建树)

 

 

 

 


 

菌子在云南既是食物

 

也是高深的智慧

 

云南人对菌子的热忱

 

让菌子走出深山、走出云南、走向世界

 

它出现在街边的菌子集市上

 

是人们稀松平常的生活琐事

 

(云南昆明野生菌交易市场,是各种菌子汇聚的地方,摄影师@叉蜀黍)

 

 

 

出现在星级酒店的餐桌上

 

是令人们竞相追捧的昂贵山珍

 

(松露号称“餐桌钻石”,西餐热衷于将松露作为最后的点缀,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它是一张大网

 

联结着万家灯火

 

也连接着市井与山林

 

然而

 

菌子对云南的塑造不止于此

 

在人们看不见的角落

 

它正改变着云南的万千生灵

 

03 

 

重塑山林

 

菌联网

 

是菌子对云南的第三重塑造

 

菌子与各种动植物关系非凡

 

在森林中构建起一个巨大的生命网络

 

(不像植物依靠光合作用获得养分,菌子的营养与繁殖或多或少需要依靠其他生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地球上90%的植物与真菌生活在一起

 

双方建立起一套互利互惠的关系

 

当我们漫步山林会发现

 

牛肝菌、松茸总是生长在松树下

 

离开了松林、它们便再无踪迹

 

(松树下的牛肝菌,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菌子的菌丝与松树的根系长在一起

 

形成“菌根

 

通过菌根的交流,菌子与植物相互提供养分

 

二者成为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

 

(真菌对植物极为重要,没有真菌,植物甚至无法登上陆地,设计@包子)

 

 

 

这样的命运共同体还有很多

 

云南名贵中药材天麻

 

它依靠蜜环菌提供的营养而生存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拐糖花

 

与松茸、松树为伴

 

还有通体白色的水晶兰

 

它依靠地下真菌提供的养料生活

 

(水晶兰没有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了植物

 

菌子和其他小动物也关系密切

 

生长在蚁巢之上的鸡枞菌

 

为白蚁分解难消化的草料

 

白蚁为鸡枞菌抵御螨虫、线虫等外来生物的威胁

 

它们是合作共赢的伙伴

 

(长在白蚁巢穴上的鸡枞,摄影师@李光洪)

 

 

 

颜色艳丽的鬼笔

 

酷似腐肉的外形,散发出阵阵恶臭

 

吸引苍蝇前来造访

 

苍蝇不知不觉中成为鬼笔孢子的传播者

 

(五棱散尾鬼笔,夏秋季生长于林地中,分布于云南各地,有毒切勿食用,摄影师@莫明忠)

 

 

 

同样以味取胜的是竹林下的竹荪

 

诱骗苍蝇为它传播孢子

 

苍蝇取食之后

 

孢子才能正常地萌发

 

(竹荪不只是火锅的美食,餐桌之外的它更具智慧,摄影师@范毅)

 

 

 

有的菌子还能“动起来”化身为捕食者

 

常见的菌子例如鸡腿菇、平菇和大球盖菇

 

背地里都是“肉食动物”

 

(开伞的鸡腿菇和未开伞的鸡腿菇,鸡腿菇又名毛头鬼伞,与酒精一同食用会诱发中毒,摄影师@HANMOSHENG)

 

 

 

它们的菌丝可以捕食一种叫线虫的小动物

 

菌子将自己的菌丝编织成天罗地网

 

有的还有致命的毒素

 

等待着线虫落入它们精心设计的陷阱

 

(菌子捕食线虫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机械手段,菌丝编织成套索和网,捉住线虫;二是产生毒素,让线虫丧失行动能力,设计@张琪)

 

 

 

菌子是生物界的网红

 

它的朋友圈遍布山林

 

凭一己之力,构建生命间沟通的网络

 

除此之外

 

菌子还拥有更强大的力量

 

而当草木凋亡时

 

菌子也是遗体的分解者

 

有的菌子依靠死亡的植物为食

 

它们称为腐生真菌

 

腐生真菌可以分解植物残体

 

它们着生在腐烂的木头上

 

将木头从内部慢慢瓦解

 

我们常吃的香菇、木耳、灵芝

 

都是腐生菌

 

(云南西双版纳,多孔菌科多为腐生菌,摄影师@薛云)

 

 

 

一棵树木10年形成的落叶重量可达到2吨

 

自然界需要一股毁灭性力量

 

将堆积如山的残骸彻底分解

 

菌子作为森林的“入殓师”

 

能让死去的森林残骸归于尘土

 

生死轮转、生生不息

 

(腐生于树木的裂褶菌,真菌联结万物,沟通生死,既是自然界的“消费者”,又是“分解者”,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菌子不只是风景与美食

 

更是云南生命世界的基石

 

植物、动物、菌物

 

构成了不同视角下的多彩云南:

 

每平方千米的林光葳蕤

 

每平方米的鸟兽穿行

 

(云南滇金丝猴,据调查云南有植物约3万种,脊椎动物近2000种,是当之无愧的生物王国,摄影师@彭建生)

 

 

 

甚至在每平方厘米的尺度上

 

云南依旧是一个说不尽、看不完的大千世界

 

(当你以每平方厘米的微观视角俯察云南,它依旧是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说明:

 

1.鸡枞的“枞”字正确写法应该是“左土右从”,但考虑到部分读者输入法没有编码该汉字,为防止出现乱码,便采用“枞”字代替。

 

本图文联合出品单位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古月户

 

图片:周昫光  地图:陈志浩&高俪倩

 

设计:张琪&包子

 

审校:窦婧&高俪倩

 

封面摄影师:王誉策

 

审核专家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杨祝良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葛再伟

 

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讲师 张颖

 

【参考文献】可上下滑动查看

 

[1] 杨祝良等(2022). 云南野生菌, 科学出版社.

 

[2] 杨祝良(2021). 中国西南地区常见食用菌和毒菌, 科学出版社.

 

[3] 林晓民等(2005). 中国大型真菌的多样性, 中国农业出版社.

 

[4] 高昆谊等(2008). 云南生物地理, 云南科技出版社.

 

[5] 杨新美(2001). 中国菌物学传承与开拓, 中国农业出版社.

 

[6] 林晓民(2004). 大型真菌的生态多样性及分子鉴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 张玉金(2012). 云南鸡枞菌与共生白蚁的系统发育和协同演化关系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

 

[8] 张琦(2020). 天麻共生菌生物学特性及天麻引种前后成分变化的研究, 北京协和医学院.

 

[9]Genre A, Lanfranco L, Perotto S, Bonfante P. Unique and common traits in mycorrhizal symbioses. Nat Rev Microbiol. 2020, 18(11): 649-660. 

 

[10]Zouhar, Miloslav & Douda, Ondřej & Nováková, Jana & Doudová, Eva & Mazáková, Jana & Wenzlová, Jana & Rysanek, Pavel & Renčo, Marek. First report about the trapping activity of 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acanthocytes for Northern Root Knot Nematode. Helminthologia. 2023, 50: 127-131.

 

[11]Li W, Pires SM, Liu Z, Liang J, Wang Y, Chen W, Liu C, Liu J, Han H, Fu P, Guo Y. Mushroom Poisoning Outbreaks - China, 2010-2020. China CDC Wkly. 2021, 3(24): 518-522.

 

来源:文明杂志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为何没有收到缅甸7.9级地震预警信息?云南地震局回应
第一看点
欧盟:乌克兰问题谈判不能没有欧方参与
第一看点
高中文科老师,开始无人可教,学文已经毫无用处了吗?
新京号
交易中心休市一年,碳汇投资“锁”在系统里
双碳与ESG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文化
新闻8点见丨八部门合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凌成兴一审被判十六年
时事
黄晓明追忆朱媛媛:她从未提及患癌,在剧组一直坚强乐观
娱乐
5位一线工作者来到国新办发布会,讲述与“自然”打交道的故事
时事
超1亿元在云南捐建5座茶叶初制工厂,钟睒睒详解“新动作”
消费
中国人,老是这么吃饭,当心食管癌!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