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马克·莱恩(Mark Lehn) 撰文/王珩
达雅克伊班族常年居住在
这个四面环海岛屿的内部山区里
对于本族独有的历史文化
始终感到骄傲的他们
如今却是超乎想象的热情、良善
“上游之人”
由印尼、马来西亚和文莱三国共同管辖的加里曼丹岛(又称婆罗洲岛)是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岛。这个四面环海的岛屿面积73.6万平方公里,中部地区有大片原始森林,有人称其为“黑暗森林”,只因为一个令人有些生畏的本土民族——达雅族(也称为达雅克族)居住于此。
在达雅族世代口耳相传的历史述说中,他们的族群原本多居住于加里曼丹岛沿海一带及该岛最长河流卡普阿斯河的沿岸,后因外来移民纷纷迁入,达雅族渐渐搬到内陆居住,主要居住在各河流的上游,所以后来有了“Orang Dayak”的称呼,即“上游的人”之意。达雅族使用多种南岛语系语言,包括多种与非洲马达加斯加官方语言类似的语言。族内分有七大族群,一些族群还拥有本族不同的语言。
“海上达雅族”
伊班族是达雅族的7个分支中的一个,约有80多万人口。在马来西亚,大多数伊班族人居住在砂拉越的诗里阿曼省、木中省和加帛省,一小部分居住在沙巴州,还有少数人口迁移到马来西亚半岛居住。
和很多土著民族一样,伊班族最初也无文字记载史料,都是口口相传。虽无文字,但丰富的口头文学是伊班族的一大财富,他们的语言属于南岛语系的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不过如今在语言传承方面,由于政府不重视,伊班语的承续十分困难。
和达雅族其他分支一样,伊班人也有自己的长屋。这些长屋大约每10年移动一次,以便在丛林中获得更大面积的土地。如今大部分伊班人仍旧住在叫做“Rumah Panjai”的长屋中。这相当于一个小型自治单位,一个家族的两三代人同住一屋,但每个小家庭又是独立的。在同一条河流流域或是同一个地区,彼此靠近的长屋通常会以联姻或结盟的方式形成所谓的地区联盟。
在英国殖民时期,伊班族被称为“海上达雅族”或“海达雅族”。
在伊班族的社会中,男女之间可自由恋爱,不过考虑到婚姻可使两个家族结为联盟,所以年长者更倾向于主导年轻人的婚姻。伊班人婚后依旧住在长屋中,也许是男方家也许是女方家。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对于离婚的态度并不保守,只需夫妻双方都同意即可。
平日里,男子负责打猎劈柴等粗重活,女子则负责家中烹饪、蔬果采集和长屋日常事宜的照料。在伊班人的传统里,男孩到了青少年时期就要学习如何外出自立,他们称之为“开启一段初始人生历程”。
而少女们则通过学习编织来证明她们的成长。编织是部族女性的传统技艺之一,她们织出来的布称为“Pua Kumbu”,带有明显的热带地区风格,色彩浓郁丰富、针法讲究,这些布匹实用又不失美感,制成的传统服饰颇具风情。但如今,面对现代化的强烈冲击,这里的手工技艺也逐渐式微,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寻找工作,只在节假日才返乡探望,伊班族传统技艺的传承并不乐观。
伊班族有许多仪式性的庆典都与农耕相关,这些仪式饱含了他们对神明的虔诚和信仰的寄托。稻米和糯米是伊班族的主要粮食作物,除了当成日常主食,他们还会将其制成糕点或是酿成米酒。他们将自制的酵母和糯米一同发酵后做成族内传统的酒类饮品“tuak”,“tuak”在经过蒸馏等过程后又能制成另一种酒精浓度更高的酒“langkau”。
本文节选自《文明》2018.12月刊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