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两会院士说|李景虹:建议推动废塑料化学循环发展
新京报 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2024-03-06 18:15
他建议增设废塑料专用回收箱(桶),将低值废塑料从生活垃圾中分选出来,并交由化学循环企业加以利用。

目前,约70%的塑料购物袋、外卖餐盒、地膜等低值塑料垃圾被混入生活垃圾焚烧或填埋,造成严重资源浪费,成为塑料污染治理的最大难点和痛点。

 

全国两会期间,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表示,废塑料化学循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重要战略意义。他建议增设废塑料专用回收箱(桶),将低值废塑料从生活垃圾中分选出来,并交由化学循环企业加以利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受访者供图


谈履职

多年来提案聚焦塑料污染治理

 

新京报:近年来,你一直为塑料污染防治建言献策,你作为第一提案人提交的委员联名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膜残留污染防治,加快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提案》获得了“全国政协2022年度好提案”。作为已经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你是如何一步步推动塑料污染防治的?

 

李景虹:目前,全球塑料产量呈指数型持续增长。塑料的生产和废弃造成巨大环境影响。2020年,我国塑料制品年产量7603.2万吨,同比减少7.1%,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

 

2019年5月,全国政协“加大白色污染防治力度”专题调研组先后赴河南省、吉林省开展实地调研。我也是调研组成员之一,此后调研组向中办、国办报送了《关于进一步加大白色污染防治力度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国家领导的批示。

 

我国塑料污染防治存在一些关键问题,比如塑料回收和利用体系不健全、可降解替代产品应用面临困难和制约因素、塑料产品市场混乱缺乏有效监管等。

 

提案是履行政协职能的一个重要方式。2020年以来,我每年提交关于塑料污染防治方面的提案,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比如建言白色塑料污染治理;建议推广塑料生态设计、推动绿色塑料供应链发展;建议推动城市规划建设必要的废塑料分拣中心等。

 

谈塑料污染治理

废塑料化学循环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新京报:今年你的提案中仍然包含塑料污染治理的内容,你认为目前治理为何有紧迫性?存在哪些问题待解?

 

李景虹:塑料因质量轻、制造成本低、可塑性强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据统计,2015-2023年,全球塑料年产量从3.2亿吨增长到4.3亿吨,预计到2050年产量将增加2倍,届时,全球年人均塑料消费量将达84.37千克。

 

2022年,我国废塑料产量超过6000万吨,其中仅有1800万吨实现了材料化回收利用,材料化回收利用率约为30%。剩余约70%的大量塑料购物袋、快递袋、外卖餐盒、地膜、农药瓶、肥料袋、各种商品塑料包装等低值塑料垃圾,基本混入生活垃圾被焚烧或填埋,造成严重资源浪费,成为塑料污染治理的最大难点和痛点。

 

从我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来看,由于塑料产品结构制约,资源化价值较好的工程塑料、瓶体类塑料等基本通过物理方式实现了较好的回收利用,但是,占塑料产量46%左右的包装类低值废塑料基本不具备物理回收的技术经济条件,普遍以焚烧或填埋方式处理。因此,一旦一个国家或地区废塑料材料化回收率达到30%左右,进一步提升回收率将面临巨大瓶颈,亟待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新京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李景虹:从源头治理看,产品的生态设计和材料的绿色替代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污染,而不能根治塑料污染。化学循环有望为塑料污染治理提供根本出路。

 

化学循环有助于能源和资源安全保障,可以对各种低值废塑料进行集中回收利用,从而减少对石油等原生资源的消耗,将“白色污染”变为“白色油田”,为能源、资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据测算,2022年我国产生废塑料超过6000万吨,其中焚烧或填埋量约4200万吨,如果能够对其中的50%实现化学循环,就相当于开发了一个超过6000万吨的油田;如果能够对现有10亿吨的存量塑料垃圾进行回收利用,相当于低成本开发超大规模的“城市油田”。

 

化学循环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每化学循环1吨废塑料与使用石油生产塑料相比,平均可以减少0.67吨二氧化碳排放。如果能对2022年我国填埋或焚烧的4200万吨废塑料全部实现化学循环,与焚烧相比可减少碳排放2814万吨,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益。

 

新京报: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李景虹:今年两会上,我带来了关于加快推动废塑料化学循环有效应对塑料污染治理的提案。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外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路线逐渐成熟,目前已进入产业化示范应用关键阶段,成为国际化工企业竞争的新热点,国家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抢先布局。

 

近年来,部分石化和环保企业开展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针对废弃地膜和综合性低值废塑料的化学循环工程项目已经进入工程建设阶段。

 

我建议,明确废塑料化学循环战略定位,将其纳入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法规体系、循环经济规划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规划,并作为应对塑料污染的核心手段。

 

将化学循环项目作为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优先在化工园区集中布局和运行管理,在碳排放指标、用能指标、用地指标上优先保障,不纳入两高项目管理,不受化工项目产能限制。

 

同时,加快改革和完善现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把低值塑料废弃物作为低值可回收物,在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环节增设废塑料专用回收箱(桶),建设城市低值可回收物分选中心,将低值废塑料从生活垃圾中分选出来,并交由化学循环企业加以利用。

 

谈提案建议

赋予链主企业自主权,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

 

新京报:今年上会,你还关注什么问题?

 

李景虹:此次,我还带来了《关于创新驱动,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目前,企业的创新投入与经营考核难以实现平衡。特别在产业处于下行周期的市场环境下,坚持高强度的技术创新投入给企业带来不小的运营压力,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企业在长期的创新投入与短期的营收生存之间难以取舍;现行国有企业的考核更多聚焦在营收和利润方面,对于企业的创新投入往往倾向于要求其在较短时间内快速产出成果且产生经济效益,束缚企业创新探索,缺乏试错勇气。

 

产业规划程度低,行业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以及产业链布局不均衡。目前国内制造业大部分仍处于产业链中下游,亟须向上游乃至更加高端的领域迈进;企业之间趋向于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在缺乏行业规范管理和大量社会资本逐利驱使下,全行业陷入价格战、资本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率,扰乱市场秩序;核心人才的同行挖角现象严重。

 

另外,我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链条不畅、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待提升。一方面,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成果转化的责权界限不清晰、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导致技术成果转化责任主体不明确。另一方面,企业和高校院所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制度,在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存在较大差异。

 

新京报:如何破解这些问题?

 

李景虹:我建议,优化国有企业的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彻底释放企业的创新活力。对研发投入超过行业平均的企业给予进一步税收减免,同时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性探索,加速技术转化,遴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项目承担、科研管理、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激励。

 

引导国有企业建立持续稳定的研发投入机制,同时鼓励创新、适当容错,弱化前瞻研究的投入产出考核,营造尊重创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我建议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明确链主企业的主体地位。链主企业指产业链主导企业,一般是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具备技术及品牌优势,具有行业话语权和产业链带动能力。

 

我认为,一方面要遴选具备一定话语权和资源优势的企业,链主企业不仅要具备资金实力,能够实现高强度的创新投入,也要具备对风险的承担和兜底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赋予链主充分的自主权并适当引导金融资源杠杆倾斜,进一步推动链主企业对产业链的带动和支撑。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张彦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璐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两会院士说

专题丨2024全国两会

相关推荐
两会划重点丨3月9日
时事
将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满足民生需求 | 代表委员议政录
观点
新闻8点见丨司法强音访谈录:新京报专访十位两高负责人
时事
开启“地产+”战略 多元业务协同助力房企稳健发展
房产
黄河流域环境“告急”,是否应立法保护?︱问2020
时事
自动驾驶与安全的“距离”
智库
最高检拟构建全国安全生产公益诉讼信息共享大数据平台
时事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碳中和:科技赋能、逐步试点、有条件地区先行
财经
中关村新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发展纪实
北京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大气污染防治,减排降碳要协同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